慢性鼻炎鼻窦炎鼻内镜术后行鼻窦灌注液冲洗的临床效果分析
李争荣 【摘要】 目的:探讨鼻窦灌注液冲洗术腔对慢性鼻炎鼻窦炎鼻内镜术后治疗的效果。方法:将45例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慢性鼻炎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鼻窦涕、头痛、咳嗽、耳闷、嗅觉减退等临床症状。按1997年海口会议标准[1]进行临床分型,Ⅰ型16例、Ⅱ型23例、Ⅲ型6例。就诊时合并有鼻中隔偏曲13例,肥厚性鼻炎5例,变应性鼻炎5例。
方法 所有患者行仰卧头高15°~30°位,10例行全身麻醉,其余行局部麻醉并总鼻道、中鼻道、嗅裂等处表面麻醉,充分收缩术野。手术采用Messerk linger术式,在鼻内镜下,切除钩突、筛泡,根据患者病情开放病变鼻窦,以Hummer动力系统辅助清理窦腔中不可逆转性息肉样变黏膜。13例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同时行中隔矫正术;5例肥厚性鼻炎患者同时以Hummer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鼻腔予以藻酸钙和凡士林纱条填塞,并在底处放置橡胶管,以利于患者术后呼吸。
所有患者术后均常规应用抗生素、抗过敏药物治疗,撤出鼻腔填充物后,次日对照组患者开始以鼻窦灌注液(由辛夷、苍耳子、白芷、细辛、藁本、川芎、黄芪、金银花、连翘、麻黄组成)冲洗术腔,100 ml/次,术后1周内2次/d,1周后1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冲洗液基础上加入布地奈德1~2 mg冲洗术腔,100 ml/次,术后1周内2次/d,1周后1次/d。
患者术后4~7 d出院,出院1个月内每周1次门诊,内镜下行术腔护理,1个月后2~3周门诊鼻内镜术腔检查随访1次,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糖精试验法,环境温度(25±3)℃、湿度(40±10)%。受试者接受测试前3 h禁食甜食,检查前清理鼻腔多余分泌物,适应环境1 h。将糖精颗粒(~1 mm,重2~5 mg)置于下鼻甲中内侧黏膜表面,放置完毕开始计时,从放置糖精颗粒到受试者觉察甜味的时间为糖精清除时间(SCT)或鼻黏液纤毛清除时间(MCT)[2],患者与术前与随访3个月后各进行测试1次。
术后3个月在鼻内镜下观察术腔,将恢复情况[3]分为:愈合:临床症状消失,术腔完全上皮化,窦口开放好,无分泌物潴留;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腔大部分上皮化,但有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少量分泌物;复发:症状无改善,术腔黏膜息肉样水肿,窦口狭窄或闭锁,有较多分泌物。
统计学处理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T及总有效率运用SPSS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字2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SCT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两组治疗后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见表1。
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3个月后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 治愈(例) 有效(例) 复发(例) 总有效率(%)
治疗组(n=23) 14 7 2
慢性鼻炎鼻窦炎鼻内镜术后行鼻窦灌注液冲洗的临床效果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