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用药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护理措施
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除了要具备中药的基本学问外,更要正确驾驭给药的途径、时间、方法以及服药禁忌等有关护理学问,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主动的健康宣教,充分发挥药物的最大作用,削减不良反中医用药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护理措施
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除了要具备中药的基本学问外,更要正确驾驭给药的途径、时间、方法以及服药禁忌等有关护理学问,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主动的健康宣教,充分发挥药物的最大作用,削减不良反应,提中学医治疗的效果。 中草药的煎煮 煎药器具最好用砂锅或砂罐。煎药前应先用清水浸泡,浸泡时间不少于30分钟,这样既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还可以缩短煎煮时间。一般加水至浸过药面2~5cm为宜,水应一次加足,不宜中途加水。一般药物宜先武火煮沸后再改文火,煮沸后再煎煮20~30分钟,解表药及芳香类药物,煮沸后文火维持10~15分钟即可,滋补药物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过程中要用陶瓷、不锈钢棍棒适当搅拌药料2~3次,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煎药量儿童每剂取汁100~300ml,成人则为400~600ml,两煎药汁混合后分服。 服药的时间 中药一般进食前后2小时左右服用,2~3次/日,以利药物的汲取,急性病、热性病应随煎随服,或每隔4小时左右服用1次,使药物持续发挥作用。补阳益气药、利湿药应在早晨服用,催吐药也宜于早晨服用。调经药宜行经前数日和月经来后停服,具有滋阴养血,滋养肝肾的服药多主见黄昏、夜晚服,因黄昏、夜晚时阴气渐生而盛,可乘人体阴气欲盛势,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服药方法 一般汤剂,日1剂,分2~3次服用,间隔4~6小时为宜,小儿可适当增加次数。祛寒药可用姜汤送服;祛风除湿、活血化瘀药可用黄酒、米酒送服,以助药力;呕吐患者的汤剂应浓煎,服药前,先口服少量姜汁或嚼少许生姜片、陈皮,然后再少量多次服用。婴幼儿要少量频服,以合病理,最忌昼服夜停。要中病即止,以免伤正。 服药的视察及护理措施 解表类药:宜热服,服药后卧床盖被休息,宜多喝热开水或食热粥,以助药力。视察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遍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等,发汗应以遍身微汗为宜,即汗出驱邪为度,如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则耗气伤津,甚至阳随汗出而呈亡阳之变,可赐予患者口服糖盐水或输液[1]。服用含有麻黄的药物后,要留意患者的血压及心率改变,并做好记录。 泻下药:一般应空腹服用,因其苦寒易伤胃气,故应以驱邪为度,视察服后生命体征及病情改变,排泄物的色、量、质等,假如泻下太过,药后猛烈腹痛、泄泻出现虚脱者应刚好报告医师,服药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蔬菜和水果,忌食辛辣油腻烟酒等刺激性的食物。 温中驱寒药:多适用久病体虚,由于药力缓,见效时间长,应瞩患者坚持服。服药后应留意保暖,尤以四肢和腹部切忌受凉。宜进温热饮食,忌食生冷寒凉,厚腻硬固之品。服药期间出现咽喉肿痛、舌红、咽干时,为虚火上炎,应刚好停药。 清热类药物:多属苦寒,易伤阳气,故服药期间应留意视察病情改变,热清邪除后宜停药,以免久服损伤脾胃。留意药后身热的盛衰和体温凹凸的改变。服药后需视察病情改变,如服白虎汤后,患者体温渐降,汗止渴减,神清脉静,为病情好转。若患者服药后壮热烦渴不
中医用药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护理措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