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唐诗宋词
唐诗宋词
我们的精神家园
假如说宗教对人类心灵起着一种净化的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生产生一种神奇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生物表示爱护的怜悯,那么依着著者之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林语堂)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
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江亭(杜甫)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旅夜抒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6 6 、浑然天成
漫兴(杜甫)
眠看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肠断江春欲终点,仗藜徐步立芳洲。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和影,行乐需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同心游,相期藐云汉。
诗赋取士与唐诗传统 现存《全唐诗》五万多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二千二百多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上自帝皇后妃、达官显贵,下至农夫工匠、渔樵胥吏,婢妾歌妓,和尚道士、可谓三教九流,无所不预。但大多数作者是所谓的寒士阶层,即底层学问分子。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垄断文学有极大差别。
几位闻名诗人身份
初唐四杰:是一群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诗人,他们揭开了批判与改造宫廷诗的帷幕。
陈子昂,遭武氏集团嫉恨,冤死狱中。
李白自称陇西布衣,孟浩然终身未仕,高适长时间落拓江湖,四十六岁才中举;岑参自幼家道沦落,壮年以后遍历边陲以求微官;杜甫虽出身官宦,但到长安求官时,却不得不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寒士在唐时置身上升、变革的大时代,与社会生活的激腾一起律动,其感受又自己的身份改变而强化,尽管在政治上仍受压抑,但已经具有政治独立性与主动性,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中一支能动的力气。故寒士文学最终取代了贵族文学。
诗赋取士与唐代士人生活
诗赋取士 制度的特点:进士、明经科,此外还有秀才、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特科等五十余种取士方法,进士科不仅考诗赋,同时还考试策问、帖经、杂文等。授官还须要吏部的考察,包括博学宏词与判百道,对一些疑难杂案做出判决。经术、时务、文章、书判的全面考察。
行卷 的重要性:诗赋只是考试一科,但关键在行卷。应试者将自己平常所做各类文章(文备众体),汇编成册,投献达官贵人,请他们为自己延誉。往往得一名士赞誉,则声名鹊起。行卷重于诗赋。
唐代士人求仕生活的基本内容:1 1 、漫游;2 2 、从政;3 3 、应举;
唐代士人生活之一:
漫游
李白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踪迹走遍大半个中国;杜甫有《壮游》诗,也是东下姑苏,南渡浙江,游荡在齐赵间,足足过了白九年快意宦游生活。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选举制度的变迁:汉魏以来的乡里选举与唐王朝的科举、征辟或参加幕府;应试者声誉之获得途径须要靠自己的努力。从文体角度看,汉魏只有台阁体、山林诗;唐发展出边塞诗与都市诗品种。
唐代士人生活之二:
从政
学而优则仕。魏晋门阀操纵朝政、寒士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宋代文人遁入性理,为士者耻言文
章行义,居官者耻言政事书判,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唐代士人从政是个人心志与政治真正合二为一,具有主体性。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的功业思想。初唐四杰中的王勃即有材足以动俗,智足以济时,陈子昂更是干脆参加军事;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均有一种其立言措意,在王霸大略。剧烈的功名思想也促使他们关切时务民瘼。富有拯物济世的精神。
唐代士人生活之三:
应举
唐代科举考试的开放性;考试资格的宽松,考试科目的丰富;考试与个人实力的兼重; 科举考试对士人人文涵养的要求;要求全面涉猎典籍,增加文化修养。李白自夸十岁观百家,杜甫:读书破万卷,白居易十五六始知进士,但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
科举考试对文化的普及;白居易《与元九书》: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 文学与人生境界(之二)
宋词观赏
二、词境四说 词中唐宋文明之色调
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人静帘垂,灯昏香直,窗外芙蓉残叶飒飒之作秋声,与砌虫相和答
中国政法大学,唐诗宋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