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桂林山水
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对我来说,多年来一直是一个虚幻的存在。未曾亲临之前,粗浅的印象仅限于书本电视里的零碎画面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空洞句子,零星的文字符号和艺术影子怎样也堆砌不出一个相对完整的轮廓,包括刘三姐清婉我眼中的桂林山水
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对我来说,多年来一直是一个虚幻的存在。未曾亲临之前,粗浅的印象仅限于书本电视里的零碎画面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空洞句子,零星的文字符号和艺术影子怎样也堆砌不出一个相对完整的轮廓,包括刘三姐清婉亮丽的山歌,也根本没有跟如梦如幻的漓江连上边。若不是有幸亲去桂林,桂林在我心中至今也只能是虚妄的桂林而已。
桂林
导游说,桂林因桂树成林而得名,初到桂林就能明显感觉到山多,水多,绿多。而我刚下火车包括在火车上,却都迟钝得找不到感觉。
在桂林其实看不到多少桂树,比起家乡层峦叠障的十万大山来,桂林的山也点不能算多。
远远望去,桂林的山只是一道山的剪影,但走近了,就猛然发现它们竞然个个全是相对独立的,或大或小都“一枝独秀”式地突兀在地面上,而桂林城的楼群就穿插在它们中间。桂林的山绝不像太行山的山那样成团聚集,合汇成脉。桂林的山全是一个又一个的孤峰一座,这应该算是桂林的一个特色了。
卡丰林的水,是明显多,但也不是印象里的汪洋四溢,而是一河一道融汇贯通,成网成络。每条河或江都是独立的,但又连通着,像桂林的人。
桂林只有绿是的确多,不折不扣的多。山是绿山,水是绿水,街是绿街,可以说形成了绿的海洋。组成桂林之绿的是树,却多不是桂树。
我想,这应是桂林的哲理和寓意吧l就是这些独山独水和杂乱无章或天然成序的绿融汇成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象鼻山
象鼻山是桂林的标志亦或城徽,是我们这个三十人的团队落脚桂林获取的第一个特写镜头。
说白了象鼻山不过就是一座跟大象有点像的山
大象的鼻子伸到漓江中,象鼻和象身之间有一空洞,小船可以从这穿行。至于导游所讲的大象是上天派来造福桂林的神象,被邪魔一剑刺死在这里的故事,并不出彩。虽然有大象身上那座被称为剑柄的石塔佐证,仍不免有牵强附会的成份,既不标新也不立异,并没多少嚼头,只是象山与漓江相映成趣,而又把月亮加进去,组成象山水月,很耐琢磨。
想想看,在一轮圆月挂在江边的夜晚,天上有月亮,水中有月亮,月亮在洞中也在天上,石洞在山上也在水中,那是怎样的种景致。可惜我们游览此景时已近中午,无法尽得水月之风味,无法破解其中奥妙。也许这本身就是一种奥妙吧!
伏波山
象鼻山近靠的上游是伏波山,伏波伏波――顾名思义就是征服漓江之波的意思。这是导游的原话。由于第
次收服桂林的大将军曾在这里驻扎,后来就专门修建了伏波公园。公园门口高耸
个骑马引弓的威风凛凛的将军铜像。到底是因为将军还是因为山,而引出了那“伏”字,我们不得而知,
伏波山也是孤山一座,从根到顶逐级而上就三百多个台阶,深究也没有多少奇妙之处,最好的景致是山下的伏波洞(还珠洞)。洞有三口,一口登岸,两口临江,像厨房里的抽油烟机样,聚拢着这里的江风水气,游客入洞,神清气爽,时时感觉着这里的江风灌耳。
临江洞口处,有一山
我眼中的桂林山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