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方方解名方篇真武汤(称玄武汤) 《伤寒论》组方:茯苓 15克芍药 10克白术 10克生姜 10克制附子 5 克用法: 煎汤, 每日三次, 每日一剂。或共细为末, 每次 3g, 每天两次。适应症:用于治疗阴虚证而引起的新陈代谢功能低下,由于表阳虚, 内阴寒,外虚热,内水冲而引起的心惊头昏欲倒, 腹痛下痢,大致可归纳为: 1 阳症的流感,肺炎,胸膜炎,肺结核。○ 2 神经系统痴患,神经衰弱,脑出血高血压脑病。○ 3 心脏病中的心瓣膜病,心力衰竭,心悸,浮肿等。○ 4 消化系统疾病,胃,肠功能低下,肠炎,肠结核胃下垂等。○ 5 泌尿系统疾病,慢性肾炎和肾萎缩。○ 6 半身不逐,疟疾,湿疹,老年性瘙痒症,遗尿。○方解: 茯苓逐胃内积水, 镇静上冲之气, 白术助茯苓去水, 芍药补里虚,调整胃肠功能;附子的温补力很强,和生姜一起,提高新陈代谢的活力,恢复元气,由于有些药力的综合作用,使体液得到调节,胃肠功能改善。而治心悸并使元气恢复。药物功效:芍药为活血、茯苓为利尿药,干姜为驱风附子为温中药。附记: 本方适用于阴虚证所致之新陈代谢功能低下症, 表阳虚, 内阴寒所致之心悸、头昏等。苓姜术甘汤《金匮要略》组方:茯苓 20克干姜 10克白术 15克甘草 1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一天三次。或共细为末(或制成蜜丸), 每次 5g ,每日三次。适应症: 用于腰以下发冷的表证。治腰痛、腰冷, 坐肾神经痛, 夜尿症, 遗尿症, 白带多, 以及皮肤湿疹, 溃疡等。方解: 主要治疗寒湿证, 具有温表利水作用。茯苓、白术逐表湿利水; 干姜温表利水; 甘草和干姜一起,温里补下焦, 有制止尿频的作用。本方用于治表寒证的腰痛, 坐骨神经痛、夜尿症, 遗尿症等, 具有温表作用。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组方: 当归 15克川芎 15克芍药 20克茯苓 10克白术 10克泽泻 10克用法:共细为末,每次 4g ,每日 3 次。适应症:本方用于体虚贫血、足冷、乏力、月经不调等症。如贫血、低血压, 腰腿发冷月经不调, 不孕症, 神经衰弱, 半身不遂等和神经质。方解: 当归补血润血, 治贫血, 芍药理气止痛; 川芎补血理气; 茯苓利水;白术、泽泻利尿。通过本方药物的综合作用, 对妇科虚症和心、脑、肾、神经、肌肉疾患,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1 病人为一中年妇女教师, 一年内自然流产三次休虚乏力, 既往下垂。此次妊娠给予当归芍药散,至妊娠分治例摘录: ○娩前连续服用,安产一男孩。 2 病人为 53 岁妇女, 患胃炎已三身, 近有头痛、耳鸣、心悸、尿昼白强阳性,面色苍白,腹部柔软,血压○ 200/100 毫米汞柱,脉弦细。给服当归芍药散后,病症渐减。三胀、恢复工作。附子汤《伤寒论》组方:制附子 10克茯苓 20克芍药 20克白术 20克人参 15克用法: 水煎服, 每日一剂, 每日三次。或共细为末, 每次 3g, 每日三次。适应症: 治因寒水侵表里而背恶寒身痛, 手足发冷者, 如感冒、流感而脉沉背恶寒,以及神经痛肌肉痛,风湿性关节炎, 腹痛,腹寒半身不遂脑溢血面瘫,如娓腹痛,中枢性麻痹等病证。方解: 本方是真武汤去生姜加人参, 附子各白术而成, 附子温表里之寒,治恶寒和疼痛,白术和附子一起逐表里之停水, 茯苓和白术,治胃内外之停水;人参补虚,调节体内水分之不均衡; 芍药补里虚, 治恶寒疼痛通过这些药物的协同作用, 温散表里寒邪, 调理气血药物功效;附子为温中药,白术为健脾利湿,人参补气, 附注: 本方为温表止痛方, 对寒侵表里引起的恶寒身痛, 手足发冷等症有疗效。人参汤(理中汤) 《伤寒论》组方: 人参 15克炙甘草 10克白术 10克干姜 10克人参可另煎同服。用法:共细为末,每次 4g ,每日 3 次。适应症: 治肠胃虚寒之方剂, 如急、慢性胃肠炎、胃下垂、胃扩恶阻、胃溃疡、糖尿病、肾萎缩、咯血和呕血、以及胃痛和四肢发冷等病症。方解: 人参补胃肠之虚; 调节体内立水份; 干姜协助人参, 温肠胃利水;白木利肠胃之温;甘草助人参补肠胃之虚,加附子,称之为附子理中汤,人参被气,白木健肠利温。四君子汤《和刘局方》组方:人参 20 克,白术 15 克,茯苓 15 克,甘草 10 克。用法:每次 5g ,每日 3 次。适应症: 本方是治元气不足, 消化不良有贫血倾向的基本方, 用于治胃肠虚弱,食欲不振,贫血,呕吐,腹泻,老年人虚弱出血,贫血,四肢无力,脱肛遗尿,夜尿等症,临床时使用加味。方解: 人参能温补五脏和补脾胃之元气; 白术燥脾胃内停湿; 茯苓引胃内浊水流出;甘草调补五脏。药物功效:人参补气,白术健脾利湿,茯苓利尿药。附记:本方对患者无力,面色苍白,语言、手足无力者,效果卓著。《参苓散》【处方】人参酸枣仁白茯苓各等分【用法】上为细末。每服9克,空腹时用米饮调下。【主治】睡中汗出
中药配方方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