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咬文嚼字》的修改、压缩稿
郭沫假设先生的剧本« 屈原» 婢娟骂宋玉说:〝你是没
有骨气的文人!〞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
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
醒他把《咬文嚼字》《咬文嚼字》的修改、压缩稿
郭沫假设先生的剧本« 屈原» 婢娟骂宋玉说:〝你是没
有骨气的文人!〞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
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
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
味了。
这是炼字的好例。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
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表达语,没有
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这什么〞便
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那位演
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你这什么〞倒不仅
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
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
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
不过,〝你是什么〞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表达语,没有更
多的含义〞;〝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
〝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因此,根据这种见解,他把
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
的风度〞,似乎就改得并不很妥。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
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
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
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
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
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
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
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
思想情感上〝推敲〞。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
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
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
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
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
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
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
性。
联想的意义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虽然它可
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但它也可以使意蕴丰富。
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
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
被人用得太滥,
《咬文嚼字》《咬文嚼字》的修改、压缩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