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曹思德执念如一的“中国通”“大家好,我的中文名字叫‘曹思德’,取自毛主席《为人民服务》中‘张思德’的名字。”这个能说一长串连贯汉语的老外,经常向大家这样介绍自己。他有时候还会特意突出, 这个名字是他在北京买房时登记过的, 以此和其他老外的中文名区别开来。不过,他最近的开场白换成了“炫耀”自己的“绿卡”。就在几个月前,他成功拿到了被调侃为“史上最难绿卡”的中国“绿卡”(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从 2004 年至今, 其发放量不超过一万人。曹思德把它打印出来, 摆放在办公桌最显眼的位置。和他同一时期获得绿卡的, 还有效力于北京男篮的马布里。 31 年前, 31 岁的曹思德加入总部设在美国的康明斯公司,被任命为国际业务发展经理, 参与康明斯在中国首次试水许可证生产项目的前期规划。然而, 谁能料想, 这位项目小组中最年轻的成员, 日后却在这家全球最大的独立发动机制造商的中国本土化进程中,承担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会说中文,喜欢鲁迅,爱看《邓小平文集》,对中国古典音乐颇有研究等,曹思德被誉为康明斯的“中国通”。但事实上,作为康明斯在华业务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这样的盛赞背后, 更多饱含的是对曹思德在康明斯本土化进程中所作贡献的肯定。如果说, 1990 年代的中国区业务只是康明斯全球化布局中的一颗棋 2 子,那么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康明斯最大的海外市场,地位举足轻重。而实现这样的飞跃, 作为目前康明斯中执行官,曹思德是有力的推动者。多元化就是“尊重不同” 1985 年, 曹思德成为第一批来到上海的外国人。那时候, 在上海的外国人屈指可数,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学习。曹思德经常和那些外国人扎堆, 调侃当地的文化。后来, 他自己总结出一条生存之道: 一定要尊重当地的文化, 如果能说当地语言就更好了。他经常跟人说, 多元化就是尊重大家的不同。事实上, 曹思德早期对中国的认识, 为日后康明斯本土化的一系列举措,奠定了重要的价值观基础。在康明斯中国的北京办公室, 一组工艺画被挂在会议室墙上。在《中外管理》采访开始之前, 曹思德坚决要求摄影师将这面墙壁作为拍摄的背景。原来,这组画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曹思德专门找来美国一位非常有名的当代画家,给了他一个命题作文: 用康明斯公司的三种标志性颜色(红、蓝、白), 创作一幅现代版“九龙壁”。初见此画,以为就是随意的泼墨。直到曹思德道出了这背后的来历, 一群人纷纷转身, 伸出自己的手去数, 看着大家或是恍然大悟, 或是纠结于是否真的有九条龙,曹思德暗自得意。他对《中外管理》解释, 九龙壁的寓意在于: 基于多元化的团队合作是康明斯中国成功的法宝。虽然每条龙都显得形状各异, 相互分离, 但是这九条龙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一股合力。 3 “我们要尊重不同,享受多元化,事实上正是这种‘不同’,让一个公司变得更有价值。”曹思德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大声疾呼。事实上他也正是这样做的, 他作决策的习惯和其他高管不一样: 不喜欢一人拍板, 而总是将一群人召集在一起, 让他们各抒己见。最后讨论出来的综合意见、集体决策,就是最终的决策。俄罗斯市场的负责人对此也深有感触, 他经常跟曹思德聊天:“你看, 我跟你工作已经 15 年了,但是你从来不会告诉我,必须怎么做或者应该怎么做,很多情况下都是我们一起来作决策。”在曹思德的
曹思德 执念如一的“中国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