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教学情境厚植家国情怀
胡丹
为了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实现学生认知层次的螺旋式提升,语文课堂呼唤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教师需要创设情境,从任务入手,带动知识的学台和支架,将传统的教授式。艾青是学美术出身,曾到法国专攻绘画,这一经历也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他在配图和设色上有自己的特色,他曾经在《诗论掇拾》中说:“一首诗里面……没有色调,没有色彩——艺术的生命在哪里呢?”[6]从图画美这一角度解读他的诗作,不失为一个可选择的角度。
二、关注陌生化的语言——情境创设应激发课堂的思维自觉
除了景物之外,鸟也应是插画中不能够被忽视的独特意象,丰厚了诗歌的意蕴,与土地、河流、风、黎明一起寄托作者的情思,是这首诗的抒情主体。诗歌以特别的假设开篇,那么鸟的形象和诗人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教学中应抓住诗人对土地的热爱这一情感,用撰写解说词的方式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歌语言。学生从小就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但是由于时代相隔太久,未必能够理解当时环境下人的朴素的爱国情感,“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北方》)这爱是发自内心的自觉的爱,不因为它美丽富饶,不因为它文化灿烂,不因为它繁荣昌盛,也不因为它欣欣向荣,而是哪怕悲哀和瘦瘠也依然热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飞鸟和土地也象征着游子和祖国,来自土地,又归于土地,这种对土地的眷恋是一以贯之的,无论生死。这种无法割舍的依恋不就是千万国人心灵的写照吗?在那个苦难的时代为土地讴歌,更具有动人的力量。
诗人化身为鸟,以鸟自喻,鸟这一抒情主体不是随意选择。它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看似渺小的鸟也要奋力歌唱,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同时,鸟弱小而不屈的形象和当时人民被蹂躏而抗争的形象是相对应的。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种对土地毫无保留地奉献一切的精神是极具震撼力的。它翱翔于天际,是自由的化身,而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人民无自由可言,这就形成了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越得不到的就越想去追寻,因而艾青以一个鸟的形象作为整首诗的抒情主体,字里行间隐含着艾青对人间缺少自由的忧虑,希望通过嘶哑的喉咙发出泣血的悲鸣,激发人们对光明的追寻。
“好的诗篇,常是产生于我们被新鲜的意象和新鲜的语言如此适合地溶化在自己的思想里的”[7],文学的魅力来自于语言的陌生化。我们一般用清脆、悠扬来形容鸟的叫声,用“嘶哑”一词来形容鸟的喉咙,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你听到过鸟嘶哑的喉咙吗?雅洁向来被文人墨客奉为创作的圭臬,从方苞“修辞雅洁,无一俚字俚语”到姚鼐“词旨渊雅”再到曾国藩“矜炼典雅”,而艾青却将“嘶哑”“腐烂”入诗,是否有悖于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呢?是否太有损诗的文学韵味呢?
艾青曾说:“凡是能够促进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8]从这样的美学思想出发,土地、太阳、黎明、春天、生命、火焰是艾青诗歌的永恒主题。在世人的心目中,鸟的声音是清脆的,“嘶哑”一词写出了诗人竭尽全力要用生命去歌唱,去呐喊,至死不渝,哪怕喉咙嘶哑,哪怕疲惫不堪,也不会停息,这源自诗人心灵深处不可遏制的生命冲动的内在需要。
因而从创作心理而言,不仅没有因不雅而显得突兀,反而还深情款款,与诗歌中建构的其他意象浑然一体。
依托教学情境厚植家国情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