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
教案网权威发布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更多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绚烂的明珠。其中有许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是想象的?
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
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
最终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
(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涵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喜闻乐见的雄浑诗句。
(三)深层探究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视察的方位以及视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干脆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绽开,写登山所见。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丽,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建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加了主动的浪漫主义色调。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宏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妙,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勉的精神,呈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诗人借助什么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美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雄伟理想。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水:澹澹山岛:竦峙(壮美气概)
实景--借景抒情
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向荣姿态)
日月:运行-出其中(奇妙想象)
虚景博大胸襟
星汉:绚丽-出其里(雄伟意境)
五、拓展延长
请你搜集几句有关“胸襟”“理想”“志趣”的诗句。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⑤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其次课时次北固山下
一、新课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著名于天下。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沟通
*释或工具书说明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次:住宿,此指停岸,途中短暂停宿。
客路:旅途。
风正:风顺。
悬:挂。
残夜: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丽,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实行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留意读准字音、节奏。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敞。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家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索下列问题。
?
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