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先 创新为本:记南京南站建筑设计
焦力 陈学民 李晓冉 摘要:本文回顾了南京南站车站建筑从建筑设计到最终实施落成的整个设计历程。讨论大型交通枢纽如何将平面、空间设计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如何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融为一体,将交通公共交通、轨道交通交汇。作为超大型交通枢纽,南京南站除铁路站房外汇及集长途、轨道、出租、公交、社会车等多种交通方式,普速铁路、高速铁路、公路客运、城际客运等多种运营模式于一身的大型城市交通综合体。其中轨道交通1、3、6、12号线,自南北向、东西向穿过地下二层,6号线为机场线可以实现铁路――轨道――航空的空地联运。站房西北侧含有一座一级长途客运站,预测2015年旅客日发送量将达2万人次,连接上海、苏州、丽水、南通等城市。另外,还有多条城市公共线及出租车、社会车辆的大型停车场站。枢纽总体建筑面积超过6万m2(图10、图11)。
从城市规划方面看,新建铁路南京南站位于南京市主城区南部,并处于南北主轴线上,北侧与雨花台风景区及宁南新区相连,南侧与江宁东山新区相连现有规划面积为6km2。
现有南京市主城区中心主要集中在城北的新街口(传统零售业与部分金融中心)、河西的金融中心,现有的城市中心限制了南京未来城市的发展。
南京南站的建成刺激了这一区域的公路交通的发展,南京南站周边宁溧路的整体快速化改造已经启动,宏运大道也将进行快速化改造,由现在的双向四车道拓宽成双向六车道:发挥了铁路交通枢纽对于周边区域的带动性;增强了周边土地的利用性,据统计南京南站的建成将给这一区域带来15万个工作岗位。
南京南站区域规划的实现改变了南京城市发展的格局,把城市发展从原有的单一中心发展成为一主两副的多中心敞开式格局。南京南站片区联同红花机场片区形成约16km2的南部新城区,根据不完全统计,南部新城未来可居住人口达160万,成为迄今为止南京最大的城市功能板块,南京南站的建成与南京南站区域规划的实现,将使南京市的城市发展向南迁移,使南京市从狭小的主城区发展为跨江3000多平方公里的都市圈,南京南站将成为城市的新中心(图6、图7)。
2 功能与空间形态
(1)主站房功能布局
作为综合性交通枢纽,南京南站在设计时采用高架候车与地面站厅相结合的布局,分为高架、站台、地面、地下层、地下二层五个层次,各类客流根据不同的旅行特点分层分方向进出站。
地下二层为地铁站台层,南京地铁1号线、3号线南北贯通穿过主站房;
地下一层中部为地铁1号线及3号线的站厅层,东西两侧为商业开发和设备机房。地下一层与同样位于地下一层的东西两侧市政停车场相连接(图14)。
地面出站层位于±,其为整个交通枢纽的换乘层。以中心换乘广场为布局中心,根据不同换乘内容而形成了五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步行广场。中心换乘广场是以人流交换量最大的地铁为中心,在中心换乘广场的两侧分别布置有京沪场高速列车的出站检票厅以及沪、汉、蓉、宁、杭场的出站检票厅,各个进出站厅相互独立,在它们之间设有东、西两个换乘广场与中心换乘广场之间的联系通道。东换乘广场连接社会车及出租车停车场、西换乘广场连接长途车、公交车停车场,而位于两端的南北进站广场主要为站房换乘使用(图12、图13、图15)。
站台层作为车站运营的核心,主要由站台区域与南北两端的基本站台组成,站台区域由南向北依次布置了安宁场,沪、汉、蓉、宁、杭场,京沪场。站台层北端与城市立交桥相连接,布置有进站广厅、贵宾室等功能、南端主要以贵宾室与办公室为主(图16、图17)。
高架候车层通过南落客平台与城市相连,,在南端形成南落客平台;同时有四部自动扶梯与地面出站层相联系。通过南北两个进站广厅与候车大厅形成为整体大空问,大厅中间的采光藻井将候车大厅对应成三组候车区,三组候车区由北向南分别是京沪候车区、沪汉蓉、宁杭候车区、宁安候车区:各候车区之间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候车区一侧的功能单元体可提供卫生间,盥洗室,母婴室,无障碍第三空间等多种功能组合,为车站建筑未来的功能拓展与变化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图18、图19)。
高架候车层上夹层为商业夹层,主要以餐饮为主,利用高架候车层两侧的单元体的上方,在南北两侧与高架候车层相连接,为旅客提供了便利的服务(图21)。
(2)主站房空间形态
南京南站为高架站房,,。因此本站房的进站布局为两端进站。在设计中,我们对站房南北两端的进站方式采用了不同的设计手法。在北端,,这样就形成了一个30多米高的桥上主
科技为先 创新为本:记南京南站建筑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