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 终稿) 多动症向晋辉、刘丽萍、吴克燕王婧、刘蕾、谈宇华一、什么是多动症? (一) 、引入:聪聪的案例在我们的身边, 经常可以看到或听说这样一些孩子: 他们可爱、聪慧, 但却“活泼”异常, 给千千万万个家庭带来无限的烦恼。聪聪就是这样的孩子。聪聪本来是个人见人爱的孩子, 聪明而又活泼, 是全家人的小心肝儿。可是在不知不觉中,家人发现他越来越叫大人头疼。进入小学阶段, 老师就开始频繁地找家长谈话——聪聪上课总是有小动作:把纸片、橡皮塞进嘴里,咬铅笔头,抠碎橡皮,用剪子剪书包带。小屁股还不时地在椅子上扭来扭去, 有时干脆坐到别人的位置上。他总是丢三落四,今天少了一只铅笔,明天就又忘带一本书。他的文具、书本等总摆得横七竖八。课堂上不注意听讲, 东张西望, 常被窗外的鸟叫声所吸引。有时老师提问尚未结束,他就站起来抢先回答。课间常捡纸片、树叶往同学身上扬。他还是个“小马虎”,作业、考试常常抄错数,或是丢一个符号, 或是漏抄一行文字; 而且很少记全作业题目。成绩总是忽高忽低,为此特意作了智商检查(结果完全正常)。在家里大人们也有类似的发现: 做作业时不专心, 拖拖拉拉, 边做边玩游戏; 大人讲话则插话, 还喋喋不休地讲这讲那。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到叔叔阿姨家作客, 他时时刻刻都闲不住, 一会儿打开书柜, 一会儿拧开电源,一会儿又毛手毛脚地碰翻果盘。有几次聪聪冒冒失失地横穿马路,而不顾急驰而来的车辆,险些造成事故。(二) 、多动症的定义聪聪的行为表现正是多动症的典型症状。什么是多动症呢? 1845 年, 德国医生霍夫曼第一次将儿童活动过度视作病症。此后, 许多精神病学家、儿科专家、心理学家及教育家从不同的角度, 对这类儿童行为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1947 年, 斯特劳斯等认为多动症是由脑损伤引起的, 故将该症命名为“脑损伤综合症”。格塞尔和阿姆特鲁德在 1949 年对此提出了新的看法, 认为这种症状是“脑轻微损伤”的结果。在之后的近二十年间, 不少学者在对具有这一病症的患儿实施神经系统检查时发现, 约有半数出现轻微动作不协调, 以及平衡动作、共济运动和轮替动作等障碍, 但没有发现瘫痪等脑损伤引起的其他体症,故认为多动症不是脑轻微损伤的结果, 而是由脑功能轻微失调所引起的。于是, 1962 年各国儿童神经科学工作者聚会牛津大学, 决定在本病病因尚未搞清之前, 暂时定名为“轻微脑功能失调”( 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 ), MBD 就是这种病症的英文缩写。 1980 年,美国公布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 DSM--- Ⅱ)中,将此病症命名为“注意缺失障碍”( Attentional Deficit Disorder ) ,简称 ADD 。目前,国外一般把儿童多动症称作儿童注意障碍多动综合征(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简称 ADHD )。(三) 、对多动症的认识关于 ADHD 的认识和观点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从广义来说,凡各种有实质性损害的大脑疾病, 先天性脑发育不全, 以及精神病、贫血、铅中毒等表现的多动、注意障碍、冲动任性、认知能力或协调动作障碍等症状统称为“多动综合征”。它是继发性的多动综合征,也是一个多病因所致的临床综合征。另一种是狭义的定义,认为 ADHD 儿童并无明显的大脑实质性损害, 其智力正常, 找不到明确病因, 但有轻微脑功能障碍, 而且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或行为障碍。突出表现为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 活动过多、情绪不稳、冲动任性, 有感知、认知、语言或协调动作等障碍。凡大脑有明显实质性损害疾病、儿童低能及精神病等均不属于本病。二、多动症的临床表现多动症的核心症状是自我控制能力的不足,这种不足在注意方面、动作方面、意志情感方面都有明显表现。(一) 、注意集中困难心理学上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或称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两种注意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性、是否需要集中注意力。多动症儿童的主动注意较弱,被动注意则相对较强。正常儿童的神经系统到六岁时, 自控能力可发育到 70-80% , 可集中注意力 20 分钟到 40 分钟, 而多动症儿童仅可维持 5-10 分钟甚至更短, 从而在思想上开小差、不能专心做作业就是必然的了。因为他们的注意力(被动注意) 容易受到环境的干扰, 发生分散而随境变迁, 对多种刺激同时发生反应,从而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选择。注意集中困难,除表现在上课不能专心听讲,走神,作业马虎外,在生活中几乎做任何事情都杂乱无章, 虎头蛇尾。自己房间里的东西乱七八糟,文具课本容易损坏,玩具扔得到处都是等等。值得研究的是,有些多动症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可以很好地去完成, 如对有趣的电视、游戏、故事也会相对集中注意力
多动症(终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