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红色新庄村行记.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红色新庄村行记
清晨,从县城过来,沿途一块块葡萄园跃入眼帘,转入磨石臼村,路不再是柏油路,而是近些年新修的水泥路。蜿蜒于山野田园,时能看见路两旁迎风招展,作为指示用的红色旗子。太阳悬在山头,车穿过一大片葡萄园,前方阳光已把错落到1936年4月21日那个夜里,回到红二、红六军团过宾川那段峥嵘岁月。在展览室,我看着一张张附有注解的黑白照片,看着红二、红六军团长征经过云南时的路线图和红六军团长征过海稍路线图,陷入了一阵长久的沉思。那一瞬,我听到自己猛烈的心跳声,照片前挤满了人,却静得毫无声息。看得出,身旁的人与我一样,被一张张黑白照片所深深震撼和触动了。
我想到杨氏家族的老宅去看看了。那儿离红军长征博物馆不远,就在另一侧。出来没走几步,就到了。这儿是一座三坊一照壁的白族风格建筑,大门壮观精美,院内花木扶疏。栽种了花木,雕工精致的石缸被置于墙角,早已不用的石磨也被用来装点庭院,远远看去,别有一番风味。这里不仅仅是一座老宅,新庄村的农民博物馆也在这儿。老宅后院,并不起眼的建筑里以及老宅的二楼都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各式农具:锄头、犁、耙、缸、仓、罐、扇谷机、簸箕、石磨、蓑衣……这些陈列,不仅俨然成了半个宾川近现代农具的荟萃,还是一种铭记,会让人穿越不同年代,唤起旧时回忆。
说起来,杨氏老宅真正吸引我的并不是它别样的景致和里面的农民博物馆,而是当年红六军团途经新庄时,杨氏家族的杨世昌、杨世何、杨炳、杨震四名青年不畏艰苦、不怕牺牲,辞别家人参加红军的故事。如今,他们的故事,被创作为舞台剧《送别》,一遍又一遍地在杨氏老宅上演,亲临一次这样的表演可谓感动难忘:
他穿著红军服从堂屋里出来,立在门口等着送他的妹妹迎上去将手中的行李递给他。他一边伸手去接行李,一边有些哽咽地叮嘱妹妹要照顾好家里,妹妹也含着泪嘱咐他要注意安全。话语声刚落,他突然回转身,匆匆走向堂屋门口,然后跪下,叩首,拜别。屋内年迈的父母和抱着婴儿的妻子见状,赶忙走了出来将他扶起。一阵声泪俱下的嘱咐和依依不舍的告别后,他毅然辞别家人,随红军一起北上。
旁白和音乐响起,故事上演的时候,我恍若置身于当时那个场景,思绪也合着配乐急促缓慢的节奏百转千回。音乐停止,《送别》落下了帷幕,现实中,那四名参加红军的青年也英勇牺牲,没能回来。可是,剧里剧外那动人的情节和坚定如一的信念却深深拨动着我的心弦,使我久久不能平复。而今,80多年后的今天,这样的信念,在杨氏家族后人蒲国宏的血液里依然流淌着。
蒲国宏生长于新庄村,他不仅具有人文主义情怀,对家乡的发展也怀着使命般的虔诚。外出创业有成后,对家乡念念不忘的他,从2010年开始,陆续在家乡投资,并于2015年回到家乡,带领村民依托红色历史,克服重重困难,将新庄村打造成以红色旅游为主的示范村。于是,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新庄村,才有了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
尽管近来雨水多,天气稍凉,但一过了早上十点左右,还是闷热如常。虽是如此,可只要一看到新庄村背后山坡上,那一大片惹眼的三角梅和郁郁葱葱的树木,原有的燥热便得到了消解。绕到新庄村背后,走进花木锦簇的山丘,触目处,无不绿树成荫,繁花似锦:高高低低的油橄榄和滇橄榄之间,或有一两株傲雪凌霜的翠竹,或有三四棵枝繁叶茂的枇杷;微风拂来,将开得正艳的三角梅撩得四下摆动,一旁的椿树也不甘示弱

红色新庄村行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琪官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2-06-3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