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阻塞,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简称冠心病 ,也叫缺血一、概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阻塞,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简称冠心病 ,也叫缺血性心脏病。
第一页,共三十五页。
二、病因
(一)高血压:资料显示,高血压病人患本病是正常血压者的3-4倍,60%-70%冠心病人有高血压。
(二)高血脂:血脂沉积: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VLDL和HDL;脂质代谢异常是最重要危险因素。
第二页,共三十五页。
正常的冠状动脉
第三页,共三十五页。
冠状动脉狭窄
第四页,共三十五页。
血脂沉积
第五页,共三十五页。
(三)高血糖:糖尿病合并心梗死亡率较无糖尿病者高2倍。
(四)高年龄:男40岁以上,女50岁以后进展较快。目前认为本病根植于青年、发展于中年、发病于老年。
(五)高度肥胖:
(六)高吸烟。
第六页,共三十五页。
高血压
高年龄
血脂异常
高血糖
高肥胖
吸烟
主要危险因素
TC
TG
HDL
LDL
VLDL
ApoA
ApoB
第七页,共三十五页。
次要危险因素
脑力劳动者
西方饮食习惯
遗传因素
A型性格
其他
第八页,共三十五页。
三、临床分型
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隐匿型冠心病
2.心绞痛型
3.心肌梗死型
4.缺血性心肌病型
5.猝死型
第九页,共三十五页。
心 绞 痛
第十页,共三十五页。
一、概念
由于冠状动脉狭窄、痉挛,使心肌发
生短暂性缺血缺氧,以致出现心前区、
胸骨后疼痛。男多于女,40岁以上多见。
第十一页,共三十五页。
附:概念
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临床上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第十二页,共三十五页。
二、病因
基本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一)冠状动脉狭窄:最常见病因
第十三页,共三十五页。
血脂沉积粥样硬化
第十四页,共三十五页。
冠状动脉狭窄
第十五页,共三十五页。
(二)冠状动脉栓塞:风心病、心肌病
(三)冠状动脉痉挛:年轻人
(四)主动脉瓣病变:狭窄或关闭不全
第十六页,共三十五页。
发病机制
心脏负荷突然增加
(劳累、激动、血压
升高)
心率增快
冠状动脉收缩
(吸烟,TXA2增多)
循环血流量突然
减少(休克)
心 肌 血 液 供 求 失 衡
第十七页,共三十五页。
心肌摄取血氧含量
冠脉血流量
氧供
氧耗
第十八页,共三十五页。
冠脉狭窄
冠脉痉挛
劳累
情绪激动
氧供
氧耗
第十九页,共三十五页。
三、临床表现
第二十页,共三十五页。
——疼痛
1、诱因
情绪激动
劳累
运动
饱餐(餐后20-30min)
寒冷
大量吸烟
(一)症状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五页。
诱因
睡眠
寒冷
便秘
饮酒
情绪激动
过饱
劳累
第二十二页,共三十五页。
2、部位:
心前区,胸骨后(胸骨
中上段)
第二十三页,共三十五页。
3、放射部位:
上腹部
左肩、背部、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
颈、咽、下颌部
第二十四页,共三十五页。
4、性质
典型:压榨样、绞痛、紧缩感,
不典型:堵塞感,烧灼感
5、时间
阵发性,3-5min,很少超过15min
可数天发作一次,也可一天发作多次
第二十五页,共三十五页。
6、伴随症状
— 皮肤冷或出汗
— 恶心
7、缓解方式:多数发作经休息或硝酸甘油含服迅速缓解
第二十六页,共三十五页。
(二)体征
1、望:面色苍白
2、听: HR↑
3、心尖部:SM
4、疼痛时:S3、S4 奔马律
5、疼痛时BP↑;
第二十七页,共三十五页。
四、诊断
1、典型心绞痛特点(4个);
2、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
①发作时ST-T改变;
②心电图连续监测和(或)负荷试验阳性;
③冠状动脉造影阳性。
第二十八页,共三十五页。
五、治疗
原则:改善冠脉血供,减少心肌耗
氧,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第二十九页,共三十五页。
(一) 发作时治疗:
1、休息:发作时立即休息
2、镇静:安定
3、吸氧:3-5L/min
4、止痛
常用药物:硝酸甘油片
冠心病心绞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