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会馆晋善阁《三晋之门》文化场景设计方案一、设计思路晋善阁位于山西会馆院内西侧, 其名称取自于山西省在中央电视台所做的形象广告主题——“晋善晋美”。晋善阁为二层 7 架梁砖木结构小楼,单层面积 95 ㎡,是山西会馆中唯一以文化展示为主要功能的建筑设施。晋善阁展示主题重点定为晋商文化, 及其大背景——跨越时空的三晋文化。受空间局限, 本案采取以宏观大背景与微观主题景观有机结合、虚拟场景与真实道具相结合的形式, 将两层楼房划为多个主题景观点, 并以建筑中“门”这一元素作为视点, 通过风格不同、造型各异的“门”将人们的视角引入三晋大地的各个时空, 并以概括写意、集中展开、聚焦特写等方式, 来诠释历史传奇的晋商文化与引人入胜的三晋风情。二、空间格局设计晋善阁一楼为晋商文化展示区, 展示主题有:“晋商”、“会馆”、“票号”、“镖局”、“当典”以及“古镇窑湾”、“运河码头”; 二楼为三晋文化展示区, 展示主题有:“大漠古影”、“华夏春秋”、“战国风云”、“五台佛光”、“艺术宝窟”、“古城府院”、“中兴之门”、“黄河异彩”、“面艺王国”、“牧笛杏花”、“醋意延年”……其中五彩缤纷、精美绝伦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将借二楼东墙廊下的景窗浓缩聚集,精彩展示……( 附布局图) 三、布局方案(一)一楼晋商文化展区 1 、展馆入口的文化之门一楼北端第一个门为入口。第一个门的主题就是《三晋之门》, 取义三晋文化之门, 将人们从这扇门引入三晋文化的源流时空。为不破该原建筑外立面原形, 将原门向内延伸约 1米, 另做一个具有典型山西建筑风格的门。进门后迎面玄关为展馆的序言版。文字如下: ●序——《三晋之门》门是一个出入口。早在人类祖先穴居岩洞的年代,门的雏形就产生了。山顶洞人住的山洞,在洞口挡些石块、树干之类的东西以作屏障, 那就是原始的人类之门。通过这扇门可以看到人类的童年。《玉篇》称门为“人之所出入也。”《博雅》说:“门, 守也。”《释名》曰“门,幕障卫也”, 这都是极准确而又精当的解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将许许多多事物薰陶得纹彩绚烂,折射着自己的精深。有关门的文化也是如此。外国的门派生出“芝麻开门”的故事。中国的门, 也创造出“禹凿龙门”、“鲤鱼跳龙门”和“七夕天门开”的神话传说。不仅反映了探索者的精神需求,也表现了超越自我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企盼。门是中国建筑文化中最具色彩纷呈的篇章,而门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一“门”可窥全豹,门的历史, 成就了历史之门。透过门的文化,可以寻找文化之门。——欢迎走进《三晋之门》 2 、晋商场景从玄关前言开始进入晋商场景, 以典型晋商客厅场景集中展示晋商文化相关主题。条案上供奉关公神像, 摆放晋商常用的物品等道具, 借中堂为载体,以书法形式介绍晋商。文字如下: ●晋商晋商多指明清 500 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商业文化, 被誉为中国最成功的商帮之一, 可以与世界上著名的威尼斯商人、犹太商人相媲美。从明朝开始就在中国大地上经商贸易, 不仅从事关内的贸易活动, 在关外, 包括国际上也留下山西商人贸易的足迹, 期间山西商人还开创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产业链整合经营, 开拓了在中国汇通天下百年的金融事业——票号, 创造了商业史上巨大的奇迹。晋商成功的根本在于儒商精神。当时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的晋商, 有着很进步的经商理念。儒商精神的根本在“诚信”二字, 这可能也是现在社会上比较缺失的一种价值观念。将客厅过渡到大院天井环境中, 借墙角空间特征, 以立体置景方式营造晋商大院一隅, 布景突出晋商会馆建筑的独特元素, 并利用大背景嵌入的文字, 以及布景立面、道具平面等, 多形式地介绍晋商代表人物和会馆文化。●会馆会馆专指历史上旅居异地的同乡人共同设立的,供同乡、同业聚会或寄居的馆舍。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会馆是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明中叶以后,具有工商业性质的会馆大量出现,会馆制度开始从单纯的同乡组织向工商业组织发展。在会馆的发展过程中,它又被称做试馆,行馆,行业工会。除了会馆自身的发展演变外,会馆还孕育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戏剧。在窑湾古镇的山西会馆、江西会馆继承了中国会馆的主要文化传统,他们兼具同乡收留,商业活动,戏曲文化的功能,成为当前追寻会馆文化的历史标签。●汇通天下乔致庸( 1818 年- 1907 年), 出生于山西祁县的一个商贾世家,少年时期弃学从商,开始掌管乔氏家族生意。在他执掌家务时期,乔氏家族事业日益兴盛,成为山西富甲一方的商户。其下属复字号称雄包头,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另有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遍布中国各地商埠、码头。至清末, 乔氏家族已经在中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 200 多处, 资产达到数千万两白银, 贯通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从而赢得“汇通天下”的盛誉,乔家的事业也达到
山西会馆晋善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