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谈咬文嚼字的几种常用策略.doc


文档分类:外语学习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谈咬文嚼字的几种常用策略
杨 帆 自新课改全面开展以来,语文的人文性一度受到高度关注,似乎课堂教学不谈“人文性”就脱离了新课改。然而,“矫枉”却出现了“过正”,过度强调人文性又使得语文课失去了语文本体,淡化了语文味。因此,当前语
生:我觉得“骗”最好,箭本来就是用诡计骗来的。
生:还可用“夺”。
生:还可用“谋”。
师:很好,大家说的这些字换上去意思差不多。可文中为什么不用这些字呢?
(生讨论,稍顷,举手)
生:我觉得用“骗”字,是对诸葛亮的一种侮辱。诸葛亮在人们心中是个英雄,心胸开阔,机智过人,如果用了这个“骗”字,就毁坏了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有损他的形象。
生:我同意他的发言。“夺”这个字,我感觉是用在面对面的抢夺中,可文中并没有出现这样的场面,所以用“夺”字不妥。“谋”这个字倒也行,能反映诸葛亮的才智。
生:还是这个“借”字最好。诸葛亮用智谋得到了曹操的十万支箭,在以后和曹操的交战中,他还要用这些箭跟曹军作战呢!最终还要还给曹操,因此,我觉得这个“借”字最好。可见诸葛亮的深谋远虑,充满自信。
(此话说完,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汉字表意功能丰富,同一个意思有多个词语可以表达,但高明的作者总会寻找那最能生动形象地表达这种意思的那个词语,达到“言简意赅”“一字生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这些词语,通过替换等方法引导学生仔细琢磨、细致品味,给学生搭建与文本、作者对话的平台,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一个神奇、美丽的语文世界,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热爱语文的兴趣,并在此过程中最终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三、联想体验,品味用语的生动性

季羡林先生的著名散文《清塘荷韵》中有这样一段: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针对这一段,笔者在做公开课教学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这一节主要表现了季老对荷花生长的盼望。请大家注意一个词语“工作”。你们的工作是什么?(生答:学习)老师的工作是什么?(生答:教学)而季老的工作是“盼荷”,从这个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议论,举手)
生:工作是不能不做的。盼荷已经成为季老必须要做的工作了。
生:工作需要责任心,盼荷已成为一种责任,来不得半点马虎。
生:工作需要结果。我读出了他的期待,急切。
生:我读出了一种虔诚,一种情结。
生:我读出了年迈的季先生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
课文中像“工作”这类的词语很多,学生包括不少老师初读之下往往觉得很普通平淡,常常一带而过,但是当你细心地走进这些词语的意义深处,品味、揣摩这些词语的用法,你常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就要求老师平时要和学生一起养成保持敏感、细嚼词义、含英咀华的淡中发现神奇,从寻常中悟出精彩,品出词句的魅力,品出作者的心境,品出文本中人物的意态,品出文本的另外一番洞天。而且,很多时候,对这些重要词句的品评,便可能找到解读全文的很巧妙的切入点,纲举目张,辐射全

谈咬文嚼字的几种常用策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vuv398013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2-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