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困惑和思考
段家河镇薛家湾村既是市政府办的扶贫联系点也是市长的党建联系点,决定到2017年甩掉贫困村的帽子,时间短,任务重,这无疑是场硬仗。
薛家湾村贫困人口148户521人,五保集中供养6
四是缺乏正确理解。通过走访,有些贫困户反映,自我当了贫困户啥好处都没有,甚至还提出要给他解决正式工作。在贫困户的观念里,觉得自己被认定为贫困户后,就是国家和党委、政府要负责自己的吃喝拉撒,定时不定时发发钱,发发物。这些问题,究其根源,关键还是政策宣传不到位。
五是贫困户甄别情况复杂。通过入户走访了解到,看着有这么多的好政策,有的贫困户脱贫了还要求返贫,有的贫困户脱贫了不愿意承认脱贫,甚至为了能多享受些贫困政策,贫困户一户家中出现了几个户口本。还有些贫困户在调查时不说实情,尤其是收入调查这一块,导致核实的情况出现反复。还有,绝大部分贫困户文化程度低,说法上前后矛盾。有时,对同一个人做三次调查,会有三个说法,有的一家两口子说的也自相矛盾。这就无形中造成了甄别情况的复杂性,带来了许多新问题。
那么,究竟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如何开展工作。
一是要主动开展帮扶。入户走访的时候,有群众质疑我怎么就脱了贫是有道理的。他稀里糊涂被确定为贫困户,又稀里糊涂被脱贫。但是,我们一定不能稀里糊涂。对村里的规划及脱贫任务,上级已经做了安排,下达了修路、饮水等项目,提供了贴息贷款,明确了任务(到2016年底脱贫74户287人)、责任人(由市政府办、县移民局及镇村100名干部联系帮扶)、要求(根据群众不同的致贫原因和需求,根据每户贫困户不同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和措施)。现在,我们需要做得是把这些纸上的措施落到实处,精准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要靠我们去打通。帮扶不起来,完不成脱贫任务,责任在我们身上,是我们失职渎职。宁肯自己多受累,宁肯自己掉上几斤肉,也要积极主动工作,想方设法帮助群众搞发展,让群众的腰包尽快鼓起来。
二是要正确理解帮扶。过去,一提帮扶群众,就是给群众送钱送东西,而且一送了之,送过之后,一年半载便不闻不问。危急关头,给病人输血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不能让病人自己恢复造血功能,病人的病总是好不起来的。对生活特别困难的群众,雪中送炭,给予适当的钱物等物质上的帮助,无可厚非。但简单地将帮扶等同于给钱给物,那就值得探讨了。第一,如果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低于贫困线,就算你给他二、三百元钱,或者送点衣物棉被粮油米面什么的,他绝不可能因此就达到脱贫标准了。第二,我们干部职工工资收入普遍不高,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身上的血都有限,还有的要联系七八户贫困户,又有多少血可输。又有多少鱼可送。第三,如果随随便便、轻而易举就将钱或者东西给了贫困户,会让他们以为贫穷可以成为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谋生手段,从而滋长和加剧他们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因而导致他们更加贫穷(不能养懒汉)。第四,过多的、不分青红皂白地赠送钱物,还会引起干部之间在帮扶工作中的攀比、引起群众之间的攀比。因此,给钱给物必须看情况、讲究方式方法。否则,就可能是帮倒忙,是在坑群众、在害群众。
三是要帮要帮到点子上。群众是最朴素的,感情最真挚,真帮助群众,就要为他们考虑长远,而他们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除了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讲,感情上的交流、思想上的沟通、观念上的引导和精神上的安慰鼓励、信念的确立往往比获得金钱财物更重要。帮扶群众应以扶智和扶志为主,多宣传政策,把道理讲明,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帮助他们开阔群众视野,拓宽思路,更新观念,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措施,树立正确目标和坚定信心。这才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帮扶。当然,这样做,事情会更麻烦、过程会更复杂、时间会更漫长,需要花费更多的心血和精力。但这更能检验我们对群众感情深不深,对这项工作态度端不端正,也更能检验我们是真心帮扶,还是在作秀。
四是要由农户自己拿主意。我们充当服务生的角色,负责提供菜单,但是不能点菜,不能擅自决定农户吃什么,更不能强喂。点什么菜,由贫困户根据自己口袋里的钱和自己的口味决定。我们帮助提供思路和建议,贫困户自己选择、自己做主、自负盈亏,自己享有成果和收益,自己承担风险。
五是要按市场法则办事。需要原料,我们可以穿针引线帮助联系,但合同得农户自己签,钱得农户自己出,拿出积蓄、从银行贷款、向亲戚借,或者先赊后还、以成品抵账都可以。需要技术,干部可以帮助咨询、请专家授课培训、请做得好的一对一指导、上网查或买图书等。需要销售,干部
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困惑和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