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古代文学中的中医文化.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古代文学中的中医文化
  古代文学中的中医文化
  一、隐名中的中医
  所谓隐名,就是利用双关、借代、析字、藏字等艺术手法,将意思显示在言外,须经分析解释才能明白。中医、中药的隐名,实际上是一种机密传递中医、中药信息的方法,其意思表古代文学中的中医文化
  古代文学中的中医文化
  一、隐名中的中医
  所谓隐名,就是利用双关、借代、析字、藏字等艺术手法,将意思显示在言外,须经分析解释才能明白。中医、中药的隐名,实际上是一种机密传递中医、中药信息的方法,其意思表达隐晦曲折。中药隐名,起源很早。唐代元和年间,西蜀有位叫梅彪的文人,撰?石药尔雅?所集诸药隐名,以粟、黍、麦、豆为五牙。〔明?李如一?水南翰记?〕不知道梅彪集药,何以隐名?也许是保密,也许是故弄玄虚。而明清一些江湖医生将中药隐名,不过是市语暗号,欺侮生人。〔明人小说?生绡剪?第九回〕但虽然如此,他们所作的隐名,也真是挖空心思,颇有文化气息。如:恋绨袍〔陈皮〕、〔黄边〕、洗肠居士〔大黄〕、川破腹〔泽泻〕、觅封侯〔远志〕、兵变黄袍〔牡丹皮〕、药百喈〔甘草〕、醉渊明〔甘菊〕、草曾子〔人参〕等。
  有些中药隐名,大概是为防止病家对不雅药物随意联想而设,比方:金汁、人中白、人中黄、五灵脂、蚕沙、血余炭等。这些药物,要么是从人或动物的尿液、粪便中提取的,要么就是毛发指甲的制成品。这些不雅药物假设不用隐名,那病家知道药物的来头,恐怕就没有人敢下口。为避不雅联想,不知哪位高人稍加变通,略施笔墨,便让此良药得以流传,并进而成为药物的正名。可见,美其名曰的事情有时候也是可取的。
  有些药物隐名是为了进步疗效,而用隐名来防止病人知情。据说过去天津有一位叫陈方舟的医生,就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
  有位富商得了重病,陈方舟医生给他开了个药方,要他连服三剂以后再来复诊。商人服完三剂以后,觉得病症仍然没有好转,于是另请名医施今墨先生为他治玻施老先生诊脉以后,又看了看陈方舟医生开的药方,只见药方上写着: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于是告诉富商可以仍按此方连续服用。但是,富商连说不行,硬要施老另开处方。施今墨发现眼下无法说服富商,只好挥毫写下这样一张药方:鬼益、杨枪、松腴、国老。商人快乐地走了。富商按施今墨的嘱咐,连服了二十剂以后,病果然好了。于是,富商携厚礼向施老致谢,施老却要他去感谢陈方舟医生。富商不解,施老告诉富商,他所开的处方,实际上就是陈方舟医生开的处方,只是换了一个说法并增加较多的剂数而已。施老处方上的鬼益就是人参,杨枪就是白术,松腴就是茯苓,国老就是甘草。这四味药俗称四君子汤,是用来补气的。商人一听恍然大悟。
  施老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可以掌握患者的心理,通过变换药名,使他可以好好地配合医生的药物治疗。
  二、谜语中的中医
  谜语是用某一事物或某一诗句、成语或文字为谜底,用隐喻、形似、暗示或描写其特征的方法作谜面,供人猜测。谜语原是民间口头文学,后也成为文人游戏。中药设谜,不乏精彩之作。比方从以下一些谜面,分别打一中药故土、异国、牧童、九死一生、三九时节、包龙图、昭君出塞、天女散花、长生不老、病入膏肓、他乡遇故知、一江春水向东流、春眠不觉晓、春常在、断肢再植、老实忠厚、黑色丸子、偷梁换柱、莫用小人。
  对这些谜面,猜谜的假设不费点心思,假

古代文学中的中医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卢卡斯666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2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