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女《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鉴赏
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
宋代:淮上女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译
淮上女《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鉴赏
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
宋代:淮上女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译文
远望淮山高耸入云,连绵不绝,这千里的山峦承载着我千里的悲恨。淮水浩渺悠悠,万里波涛寄予了我万里的愁思。
山长水远,拦住了行人远眺的眼。痛恨过去的战斗,也忧愁将来的日子。面对着晚春,流着泪水,不知该说些什么。
解释
淮山:指淮河两岸所见山峰。隐隐:不明显,不清楚。
淮水:指淮河,源出河南桐柏山,东流经安徽,入江苏洪泽湖。悠悠:遥远。
烟波:雾气迷漫的水坡
东望:词人被掳北上,所以向东远眺家乡。
恨旧愁新:即旧恨新愁,指对金人统治者的恨,对自己困难境况的愁。
赏析
词的上阙,写她被掳北去,不得不离别家乡山河时的沉痛心情。上阕四句,一山一水,两两相对,可以说是一副非常工整的对联,在词作中,它又是不很常见的隔句对。“云峰”、“烟波”,既写山高水阔,又写出春天雨多云多的景象,再加上心伤情苦,泪眼模糊,因此山河呈现出一片迷茫的景象。“云峰”前冠以“千里”,“烟波”前冠以“万顷”,写出了祖国的河山壮美,示意对它的深情。但此时却满目疮痍,河山破裂,大批人民被掳北去,不能安居故土,这万千愁恨怎能不一齐迸发!“千里恨”、“万顷愁”极好地表现了的深仇大恨。同时,她移情于物,移情于淮河山水,使山河也布满了愁恨,由于它们是这场患难的见证。千里,从纵的角度形容愁恨;万顷,从横的方面予以夸大,这样的表现手法就将愁绪这种无形的情感有形化了。详细化了,它与以往的某些表现手法有所差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胡楚《寄人》:“若将此恨同芳草,犹恐青青有尽时。”他们着重表现的是愁恨之无穷。应当说这些写愁之作都各自有其艺术的独创性。但这个淮上良家女的这两句词却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一种泰山压顶、窒息心胸之感。
词的下阕写她被驱逐向西,而她的心却始终向东。“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两句既是对上片的总结,又是眷恋山河的进一步详细描写她离开家乡越来越远,眷恋的感情也越来越重。她一步一回头地看着自己的家乡,直至山水完全遮断了她的视线。天际沦落,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怀抱?这一切使她感到茫然。这一去,或许是
淮上女《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鉴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