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涉检网络舆情应对研究的论文.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涉检网络舆情应对研究的论文.doc涉检网络舆情应对研究的论文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 网络舆情群体事件逐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并在社会热点问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在研究网络舆情特点的基础上, 论述检察机关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现状及措施。关键词网络监督网络舆情群体事件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0592(2010)12-268-01 胡锦涛同志指出: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监督的加强, 使得作为行使查办职务犯罪和诉讼监督职能的检察机关不可避免地处在网络舆情关注相对集中的部位。面对日趋复杂的网络舆情, 尤其是涉检网络舆情, 如何加强其研判和应对工作, 从而进一步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 是检察机关面临的新的课题。一、网络舆情特点(一) 网络舆情的突发性网民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匿名发表观点是网络舆情突发性的一个重要原因。纵观历次网络舆情事件, 均是一个热点事件, 在众多网民快速、大胆的发表意见后, 在短时间内促使事件产生重大影响, 促使更广泛范围的社会群体讨论、关注。(二) 网络舆情的情绪性到目前为止的绝大多数网络舆情在初始阶段均体现出对某个社会现象的普遍化情绪, 这种情绪在网民中迅速传播, 产生普遍认识与共鸣, 进而推动舆情向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领域漫延扩散①。从涉检网络舆情事件可以看出, 其发生往往是一个热点事件, 逐步升级到网民对司法机关的不满情绪, 该情绪在网络上迅速传播, 从而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和作用。.(三) 网络舆情聚焦公权力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分析通过对 2009 年网络上争议问题的热帖进行频次分析发现,“官员”、“警察”、局长”等高频词说明现在网络舆情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大程度集中在公权力的使用这一领域。网民把注意点集中到公权力的合理、合法使用上来, 对推动社会加快转型, 妥善处理遇到的问题与矛盾, 有积极的作用。二、涉检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一) 对网络舆情的特点、规律及其影响认识不足分析众多的网络群体事件可以看出, 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关注度不够, 是网络群体事件不断扩大升级逐步失控的一个重要原因。各级检察机关必须加大对网络舆情的重视, 把握网络舆论的特点, 从而有效引导网络舆情。(二) 以我为主、抢占先机的意识不强②在网络舆情形成初期, 更多的是彰显公民实现话语权的的欲望,体现的是一种附和情绪和盲从心理。因此, 在其形成初期, 有效的主动引导可以防止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目前, 各级检察机关在面对网络舆情时, 消极防御应对较多, 积极抢占先机引导偏少。以“豪车门”为例, 相关部门在事件肇始之时未作有效预防, 在舆论形成时期, 尤其是在个别媒体采访时对事件遮遮掩掩, 错失先机, 导致后期被动应对。(三) 迅速有效应对重大舆情的能力不强从众多网络群体事件中看, 网络舆情形成后, 相关部门未能及时反映、有效应对。危机发生后应对危机的措施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对网络舆情工作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 危机舆情收集和分析工作滞后, 对可能引发涉检信访的群体性事件、苗头性问题缺乏政治敏感性,导致了重大舆情应对工作的被动。三、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措施(一) 进一步增强对网络舆情重要性的认识在全球信息化时代, 涉检网络舆情的发生不可避免, 各级检察机关要进一步深化检察干警对互联网舆情的认识, 培养检察干警的舆情意识,

涉检网络舆情应对研究的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51 KB
  • 时间2017-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