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临证心悟之口舌病治.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临证心悟之口舌病治【关键词】口舌病; 临证心悟; 治疗 1 舌伸不缩案余每诊有个案之病例必录之,以备考据。 2004 年某日午,笔者接一舌伸不缩案,为 8 岁男孩,舌伸不缩已 2天, 经西医治疗后无效而求治于笔者。查见: 其舌伸于外约寸余, 舌淡白无苔,体胖大无齿痕,口流清涎,神清,言语不爽, 唯腹部胀满, 余无他症。脉象沉伏。辨证为寒邪作祟、痰涎所为。为速求其功, 故以灸法而治, 隔姜灸神厥至二柱舌已缩如故。并投以附子理中汤 3剂, 以培补脾胃、温中散寒祛痰涎,以善其后。按:舌伸不缩者,古谓之舌纵,又名“拖舌”、“舌长”。其多由舌体失养不收或热邪上攻, 神明失主所致。舌纵麻木色淡红,多因气虚; 舌纵苔滑腻,流涎不止多痰涎所为; 纵而舌坚干者为实热内踞; 舌纵而色红暗胀满者,多为痰热内盛, 扰于心神; 舌伸出近半而唇齿紧闭, 神志昏者, 乃阴阳离绝或 2 妇人产后中风之候; 久病或重病之人见此, 多为正气已绝之危候也。而此证因寒邪作祟,而化痰涎,且舌为脾胃之根,腹胀而出,灸神厥穴而温中散寒,寒邪除而自安。 2 舌生菌刺案患者,女,9岁, 患有口腔黏膜大面积溃疡, 舌体遍生菌刺, 色白, 舌质赤, 苔微黄, 饮食正常, 二便正常, 外阴未见溃疡面形成。余无他证。脉象细数而微滑。辨证为脾胃湿热、毒邪亢盛,治以健脾利湿、清热解毒。投以方药如下: 鳖甲 15g, 杏仁 15g, 生薏米仁 20g, 黄芩 15g, 半夏 15g, 党参 15g, 白术 15g, 茯苓 15g, 甘草 10g, 金银花 15g, 土茯苓 25g 。 3 剂水煎服, 服至 2 剂即告知菌刺已愈, 溃疡面已渐愈。后又追服 3 剂以善后。按: 舌为脾胃之根本, 舌生菌刺为脾胃湿毒所化生耳, 故治以清热解毒、健脾化湿, 方以半夏泻心汤并三仁汤化裁, 药证合拍,其疾自愈。 3 3 口疮案口疮乃口腔及口角发生糜烂,并呈反复发作而不易治愈的一种病症。笔者于临证中,辨证应用内、外合治之法, 疗效甚可,兹录之。内治法: 口疮溃烂, 周围疼痛较甚, 口角流涎或发热, 口渴, 小便短赤, 大便干结者为实。治以清热解毒、通腑泻火为主, 方选王清任之解毒活血汤加减。脾胃积热者加生石膏、大黄,心火亢盛加生甘草、栀子,溃烂甚者加天花粉、贝母。口疮较久,周围淡红,疼痛较轻,兼见神疲,五心烦热, 少眠多梦, 颧红, 口干不渴者为虚。又凡口疮六脉虚软或久用寒凉之药而无效者,必是无根虚火,治宜滋阴降火。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可少佐肉桂引火归原。血虚加当归、熟地,气虚加黄芪、陈皮。外治法:木耳散:木耳 50g 焙干研细末,白砂糖 50g 研细和均, 黄芪 100g 浓煎取汁, 与上药调成糊状外敷疮面。以治实火之证。 4 鸡子黄油:用熟鸡子黄取油,加入鱼肝油汁,外涂溃疡面,以治复发性口疮。病案 1: 患者,女, 牙龈肿痛, 又因与家人争吵而忧闷于心, 诱发口疮。查口疮红肿疼痛, 苔厚腻, 口干渴, 喜饮, 脉洪数。辨为脾胃郁热, 以连翘 15g, 葛根 20g, 柴胡 10g, 当归 1

临证心悟之口舌病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paihuai59
  • 文件大小73 KB
  • 时间2017-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