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麻开颅术后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分析开颅术后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原因并做好相应的护理。方法通过统计我院神经外科 2006 年 1 月至 2009 年5月 98 例全麻苏醒期躁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并施行相应的护理。结果 98 例躁动患者中颅内因素 32例(33%) ,有害刺激 25例(25%) ,麻醉作用 19例(20%) , 颅内压增高 16例(16%) , 其他 6例(6%) 。结论分析了引起颅内肿瘤术后患者躁动的原因, 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护理, 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对患者所造成的危害, 从而保障患者的安全。【关键词】全麻苏醒期; 躁动; 护理在全麻开颅手术后患者意识尚未完全清醒,又处于开颅术后观察期, 是病情变化, 麻醉后重要生理功能全面恢复的重要时期。手术结束后数小时内, 麻醉作用并未终止, 各种保护反射尚未恢复, 易发生呼吸、循环系统等并发症[1] 。手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干扰、颅内原发病灶以及相关因素刺激影 2 响均可引出继发性病理改变, 对意识造成影响, 全麻患者术后清醒前烦躁是全麻最常见的并发症, 而此种表现对于开颅手术的患者都会造成一定的危险性。本文通过对 98 例昏迷患者在其复苏期间出现烦躁的原因进行分析, 提供相应的护理对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6 年1 月至 2009 年5 月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手术患者 98 例,在复苏期均发生烦躁。其中男 68 例,女 30例, 年龄 16~ 76岁, 平均 44岁。重型颅脑外伤术后 34 例,脑血管病术后 48 例,脑肿瘤术后 16 例。 2 原因分析躁动是意识障碍的一种表现,在疾病进展中是一种中继状态, 当患者原来处于昏迷向清楚发展或原来是清楚向昏迷发展, 都可能出现躁动的表现, 引起苏醒期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2] 。发生躁动的患者,表现为兴奋,高度烦躁, 强烈挣扎, 企图拔除气管导管、输液管、胃管和伤口的引流管, 心率增快, 血压升高等。待患者完全清醒后随访, 大部分患者对躁动时发生的事情无记忆, 只有小部分患者记起躁 3 动时发生的片断。症状的轻重演变往往提示病情的好转与恶化[3] 。 颅内因素常见于脑出血、脑外伤、脑组织受损、神经调节紊乱。绝大多数患者行为自控能力丧失, 在昏迷期过渡到清醒期或发生继发性颅内出血、脑水肿、脑疝等颅内压增高, 容易出现烦躁, 继之躁动不安, 躁动的持续时间及程度因患者的体质不同而有差别。本组颅内疾病因素 32例, 占 33% 。 各种有害刺激是引起躁动的最常见的原因如气管导管,疼痛,留置导尿管,留置胃管,各种引流管的刺激。本组有害刺激 25 例,占 25% 。 麻醉作用全身麻醉药作用于中枢,但对中枢的抑制程度不一, 因此恢复时间也不一样。在某些情况下, 患者意识恢复后, 大脑高级中枢的功能仍未全面恢复, 影响患者对感觉的反应和处理, 这种功能完整性的缺失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如一些药物的副作用已被证实, 术前应用东莨菪碱可致术后定向力障碍及躁动不安, 术前使用阿托品可致术后谵妄[4] 。吸入麻醉剂如七氟醚对气管的刺激作用, 及全麻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气道不畅通; 麻醉药残余作用可导致患 4 者严重的焦虑和躁动, 发生原因可能是呼吸功能尚未完全恢复, 患者烦躁, 误以为是由于气管导管引起的, 如果此时拔除气管导管,患者会更加烦躁,出现无力咳嗽,舌后坠,呼吸道不全梗阻,是 SpO2 下降, 出现高碳酸血症。可出现剧烈的不协调运动,并有明显定向障碍; 静脉麻醉药如德普利麻、万可松、米达唑伦、芬太尼等麻醉剂, 都有可能引起术后精神症状。临床经验显示静脉麻醉药大多在术后一天内代谢, 但老年患者及手术时间较长者易发, 多在术后 1~2 天发生,可持续 3~7 天。本组麻醉因素 19 例,占 20% 。 颅内压增高是引起患者烦躁各因素中最危险的一个, 处理不及时可形成脑疝, 危及患者生命。颅内压增高是由于术前或术后继发性脑出血或脑水肿形成所致。患者表现为躁动不安,身体和四肢不停地扭动或抽动,呕吐频繁。本组颅内压增高 16 例,占 16% 。 其他另外与其年龄、性格、心理压力过大,文化程度及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本组因素 6例(6%) 。 3 护理措施 确保患者安全当手术结束患者由手术室送回病区 5 重症监护室, 病房接患者护士需与麻醉师、手术室护士及医生一起将患者平行托起平稳过床,同时要注意保护气管插管、输液管、引流管、尿管。胃管等,防止各类管道脱落、扭曲等意外情况的发生。术后患者在复苏期间, 病情千变万化, 必须严密观察, 加强安全管理, 如使用约束带、床栏等保护措施, 对烦躁患者及时查找原因, 有时同一患者引起烦躁的原因
全麻开颅术后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