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主要内容包括:
五行的概念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一页,共二十五页。
常情况下的五行制约关系 生理现象
相乘 是异常的制约关系 病理现像
五行相侮 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相侮次序 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
水侮土、土侮木
原因 :太过(如木亢侮金);
不及(如:木虚土侮)
相乘和相侮虽次序相反,但同时存在
第十一页,共二十五页。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生克五行)
五行的母子相及 五行之间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
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
母虚 子虚 如:水 木
子病犯母
子亢 母亢 如:火 木
子盗母气
子虚 母虚 如:金 土
第十二页,共二十五页。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中土五行)
土与木火金水 土居中央,调节和控制其余四行
木火金水四行之间的关系 递进发展的关系
少阳
太阳
少阴
太阴
第十三页,共二十五页。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五脏的生理机能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指导疾病的诊断
指导疾病的治疗
第十四页,共二十五页。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机能及其相互关系
以五行归类五脏说明其生理特点
构建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
构建五脏为中心的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心:心主血脉以调体温
脾:运化水谷以化气血
肺:清肃下降以司呼吸
肾:藏精,主水
第十五页,共二十五页。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机能及其相互关系
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
木生火
肝藏血以济心,主疏泄以助心行血
火生土
心火温煦脾土,助脾运化
土生金
脾气运化,化气以充肺
金生水
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肺气肃降以助肾纳气
水生木
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阴滋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
第十六页,共二十五页。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机能及其相互关系
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
水克火
肾水上济于心,防止心炎亢烈
火克金
心火之阳热,可以抑制肺气清肃太过
金克木
肺气清肃,可抑制肝阳太过
木可土
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
土克水
脾气之运化水液,可防肾水泛滥
第十七页,共二十五页。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机能及其相互关系
以五脏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
每一脏都具有我生、生我和我克、克我的生理联系
每一脏因有他脏的资助而不至于虚损,因有他脏的制约而不至于过亢
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则有他脏之气补之
五脏生理机能的多样性和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并不能凭五行的特性和生克关系完全阐释
第十八页,共二十五页。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可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阐释
五脏外应五时,可阐释
五脏发病与季节的关系
木
火
水
土
金
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
侮
乘
肾
心
肺
脾
肝
春天多肝病、夏天多心病
长夏多脾病
秋天多肺病、冬天多肾病
难以完全说明病理关系
第十九页,共二十五页。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四诊与五行合参,确定病变的部位
四诊与五行合参,推断疾病的轻重顺逆
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是病在肝
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是心火亢盛
脾虚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是肝气犯脾
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是水来乘火,多见于肾水凌心
肝病色青而弦脉,色脉相符,为平
反见浮脉,是克色之脉,为逆
若得沉脉,为生色之脉,为顺
第二十页,共二十五页。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指导脏腑用药
控制疾病的传变
“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难经·七十七难》
五色
五味
五脏
青
酸
肝
赤
苦
心
黄
甘
脾
白
辛
肺
黑
咸
肾
白芍、山茱萸味酸入肝经以补肝之精血
丹参味苦色赤入心经以活血化瘀
石膏色白味辛入肺经以清肺热
白术色黄味甘以补益脾气
玄参、生地黄色黑味咸入肾经以滋养肾阴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五页。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规律确定治则治法
基本治则
实则泻其子
虚则补其母
常用治法
滋水涵木法
益火补土法
培土生金法
金水相生法
第二十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哲学基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