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朱熹诗的教化思想及其对经典教学的启示.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朱熹诗的教化思想及其对经典教学的启示
摘 要:朱熹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又兼诗人身份,他的诗歌创作中多带有儒家义理精思的表达。朱熹一生多从事学术交流与教育活动实践,在他以这些活动为中心创作的诗歌中,可见他对性情中和的中和说观点。世间万物都由天命天性根本处来,而人性也是同根同源。
(二) 书院诗中的教化哲学
朱熹作为理学家,不仅自己著书立说,钻研学术,更是将发扬儒学、教化学子作为自己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其中尤其以兴修书院,聚徒讲学,定期举行讲会为著名。四大书院中的岳麓书院曾多次得到朱熹光临,并在张栻去世后,正是由朱熹主持恢复岳麓书院的教学活动;白鹿洞书院则更是由朱熹亲自上书恢复,并由朱熹写下了《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天下书院建制的蓝本。后朱熹建立武夷精舍,留下大量山水诗、卜居诗。在兴修书院的过程中,朱熹也留下很多纪念诗篇,用来表达对学子的谆谆教导之意和他自己对于求学问道的追求之心。淳熙六年(1179),此时朱熹已上书请求复洞,并乞洞主一职,在白鹿洞写下了《寻白鹿洞故址,爱其幽邃,议复兴建,感叹有作》一诗。其中:“博约感明恩,涵濡熙泰和。”以“博约”的教人之法与“涵濡”的学习方法阐明教学活动应有的师生相谐的景象。博约即教人由博览感通的方法,兴发本性,后归于一。涵濡即朱子读书法的虚心涵泳,反复咀嚼,用心体察。朱熹要求白鹿洞师生心无外物,一心只在教与学,求学问道,安于环境,以待尽性成德。
朱熹个人十分推崇学术交流,曾邀请陆九渊来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陆九渊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题进行讲学,讲会活动成为南宋书院理学家交流学术思想的重要平台,也激发了学子不固守一家之言、敢于质疑的精神。朱熹在《白鹿讲会次卜丈韵》诗中谈到了此次讲会的感触。颈联“青云白石聊同趣,霁月光风更别传”引“青云白石”和“霁月光风”两典,用刘涣和周敦颐代指讲会所邀请的儒学大家和讲会的学术盛况。刘涣(1000—1080),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与欧阳修同榜进士。皇祐初年为颍上令,以事忤上官,自请归,遂以屯田员外郎致仕,居庐山双涧,自号西涧居士。欧阳修作《庐山高赠刘中允归南康》,其中一句“宠荣声利不可已苟曲兮,自非青云白石有深趣,其气兀硉何由降?”刘涣为人安于贫困,超然自得。周敦颐(1017-1073),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著名理學家,世称濂溪先生。黄庭坚称其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此句也表达了朱熹希望白鹿洞讲会能让师生以刘涣和周敦颐为自己德行和学术的榜样,安于清贫,乐于学术,心无外物,修身尽性。尾联“珍重个中无限乐,昔郎莫苦羡腾骞”表达了朱熹对白鹿洞学子的殷切盼望,希望学子珍惜书院讲会的机会,能够乐学,不比羡慕别人,安于自己的道,以道修己,尽性成德。
二、
朱熹诗学观念对当今经典教学的启示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朱熹看来,人的本性为静,而人的感情为动,人性感通于外物,动而体现为情,有情就有思,有思则必言。作诗本乎其志所存,人的性有所感发意志,才有诗之思。如若没有感发兴怀,没有心之所向、性之所发,那就无诗可言,即使搜肠刮肚,也是矫揉造作。因此,诗乃是有感有怀才有诗,而诗的作用就在于通过感发兴怀得其性情之正。如朱熹谈论圣人之言,认为圣人所感无不正,其所言则足以为教;而所感为杂时,圣

朱熹诗的教化思想及其对经典教学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林之孝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2-07-0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