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记读后感
湘行散记读后感1
所谓乡土,其实是最这一方水土最深的眷恋
用乡土二字来形容沈先生其实有点不太合适,终归乡土这两个字太“乡土”了。古有陶渊明所代表的田园诗派,而我更倾向于将沈先生的文章称作是“田园牧歌”读《湘行散记》,又一次感受到了从文先生那如水一般的文字带着湘西的秀丽山水,带着浓浓的湘西风情,带着对生命,对历史的感悟静静流淌而过。文字虽如水,过而无痕,却沉淀下了太多的叹息。
《湘行散记》收录了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湘行书简》《湘西》及《烛虚》等作品,可以说贯穿了从文先生20、30、40年头三个时期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创作在纵向发展上,因表现形式的的差别体现出三个阶段的不同风貌,展示出从文先生对生命意义始终如一的探究。
《湘行书简》作于从文先生回家探母途中,是他与夫人张兆和的一组信札,以散文般的文字描写了先生归途中的所见所闻,后来的《湘行散记》即是依据这些诗意的信札写成。仅仅是六篇散文,那条纵贯湖南西部的河流以及两岸的风光民俗人情,就被用清爽美丽的文字呈现在世人面前。
湘行散记读后感6
《湘行散记》是闻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我记忆犹新的一篇文章叫做——《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挚友》。
这篇文章的主子公是我的一个挚友。故事中顺便穿插了有关沈石田的介绍。沈石田,石田是他的号,他的真正名字叫做沈周。他与沈从文先生一般,都是才高八斗的人。他不应科举,特地花心思于诗文书画,同时还是“明四家”之一。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要去桃源时,在行车过程中与沈石田的交谈与自己的回忆。我认为沈从文先生的挚友是一个语言奇妙的人。他不是像别人一样,对那些名人实行一味的赞美的方式。他运用了笑骂的方法,来表示自己对沈石田先生的赞美。也体现出了他是一个粗犷的汉子形象。他不论是做事情,还是说话,都是心直口快的。做错了就骂,这是他爽朗性感的表现。可能正因为他的直爽,交了好多的挚友。真的可谓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挚友。”但是在他粗犷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颗松软细腻的心。他极爱保藏字画。可能在他心中有了画展与好画的地方就是好地方吧。
其实我比较喜爱这一类的挚友,他们“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之间有着最深厚,中肯的情意。
湘行散记读后感7
今日,我阅读了沈从文《湘行散记》中的《鸭窠围的夜》。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夜宿鸭窠围的所见所闻,不仅描写了湘西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更写出了对生命的感悟。夜本是黑暗、宁静的,但在沈从文的笔下,却灯火通明,喧闹非凡,每一位人物、每一个场景都描写得生动、自然,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既体现出鸭窠围喧闹的气氛,又让人们对人与自然这一话题有了新的思索。同时,文章也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写了鸭窠围夜中的人、景、物,极具文学色调和诗意。结尾段中,作者又通过声音和色调,将从前 “消遣”的主题转化为“生存”,告知读者那“原始”的生活几乎是恒古不变的,是会始终持续下去的,使读者极其深刻地感受到湘西地区独特的生活方式。
《鸭窠围的夜》是沈从文散文的代表作,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真挚吐露出自己的感情,且文笔流畅、感情真挚、用词美丽,彰显出沈从文独有的特色,是整个《湘行散记》中最为动人的文章。
湘行散记读后感8
《湘行散记》 是沈从文两次重返湘西家乡的游记记述,给我们呈现出湘西独具魅力的风光、风土人情以及底层人民的生活的艰辛。
湘西的人民是纯情的,和善的。书中《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挚友》记录了一个充溢“野味”的友人,他爱说脏话,能骂出稀奇怪异的字眼,就像一本活生生的辞典。他讲着最不好听的话,但却对挚友有着最中肯的情意,是一个真正的挚友。
湘西的人民也是和善的,有一次,作者同几位水手在船上漂泊,靠岸时,由于水手的工资微薄,因此作者便请水手们喝酒,便给拦头的水手钱,让他去买酒。可到后来,他却买给作者一袋橘子。这可见人性的和善。
湘西的世界是漂亮的,湘西的桃源县自古以来就有“世外挑源”之称,如《桃花源记》记载的那样:“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就是湘西,有着世外挑源的生活环境环境,有淳朴的人民,有澄澈的河水,有让人难忘的橹歌,有充溢野性的水手,有质朴的失足妇人。
湘行散记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