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重阳古诗词《贺新郎·九日》原文译文赏析.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重阳古诗词《贺新郎·九日》原文译文赏析
《贺新郎·九日》
宋代: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终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 岑(cén)寂:高而静。岑音此仁反。
匿(nì):隐蔽。


【赏析】
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衬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昏黑风雨交加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满天密布深黑的乌云,再加上阵阵斜风细雨,使人心乱如麻,愁思似织,“乱愁如织”点出全篇主旨。重阳原来是登高之佳节,由于风雨凄凄,只能登上高楼,放眼眺望千山万壑,浩荡秋色。但“千崖秋色”,孤独凄凉,会使人泪水滂沱。“白发”四句直抒“老眼”登览之所感。“神州泪”说明词人是为神州残缺沉沦的“往事”而极度难过洒泪。“神州”二字曾在词人词中反复消失,说明恢复中原是他念念不忘的头等大事。
“少年”三句遥接“老眼终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常恨世人”三句则有更深寄予。词人慨恨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名士风流的狂客行径,每年在重阳节登高,总喜爱提起东晋孟嘉落帽的故事,把它称扬一番,毫无现实意义。“若对”两句,是说如自己这样的忧国志士,并不追慕魏晋风度,但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却又无能为力。词意至此急转直下,壮志未酬,词人在感愤之余,觉得自己既不能转变这种局面,在此佳节也只能赏黄花以遣怀,借酒浇愁了。“鸿北去”,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力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照应,意余言外。
上片写重阳节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感喟。下片批判当时的文人只知搬弄典故的浮泛文风,表达出词人对国事和民生的极端关注。全词写景寓情,叙事感怀,以谈论为主,借题发挥,感慨苍凉。主旋律是英雄失路融家国之恨的大方悲歌,意象凄瑟,既豪放,又深婉。


扩展阅读:重阳节历史演化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的深邃文化内涵。重阳节有着长远的历史源头。古时南北各地风俗各异,先秦时期,各地载。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重阳节”之名称记载,始见于三国时代;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重阳节在历史连续过程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随着时代的进展,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不断延展丰富。
据文献记载,在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王宫中进展的活动。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了古时重阳节求寿之俗。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曾这样描述当时的重阳节:“岁往

重阳古诗词《贺新郎·九日》原文译文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游园会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22-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