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讲课稿
篇一:《赤 壁 赋》说 课 稿
《赤壁赋》说 课稿
陈梅芳
一、 说教材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它上乘《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 现课件
内容为: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隐士。
1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
2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嘲讽新法的诗句, 而被捕坐牢, 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因筑室于东坡
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
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3
杭州西湖有”苏堤春晓”, 苏东坡发了然“东坡肉”, 曾自言“日啖荔枝三
百颗”,但他更关注精神的需要,曾写道:“宁愿食无肉,不行居无竹。无肉令
人瘦,无竹令人俗。”。以上能够旁证苏轼的历经劫难,达观爽朗,协助学生理
解作者性情。
3
(三)三读三求(一读求“识”、二读求“品”、三读求“悟”)
一读求识(识音、识字、识文赋)
、识音及解字见课件(略)
、识文赋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此后出现的一种文体。 文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不
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 许多地汲取了散文的笔调解手法, 形成了散文式的清爽流利的气概。 《前赤壁赋》就是这类文体的典型之作。
二读求品(品词、品句、品写法)
、 品 词
研究活动:让学生群答“哪些词用的精妙?为何?”
依据回答,立即总结出若干有代表性的词,师生研究,加以剖析。(备用资料 4 个 )
.从“
.“”一词用的是拟人手法, 不单形象地描述了月亮慢慢升起的动向, 更重要的是,“彷徨”一词还表露出了作者对月夜美景的迷恋之情。
.白茫茫的雾气“横”在水面上, 是从近处看;月光下水光遥“接”天边,是往远处望。一“横”一“接”,就像中国画的大写意,正确、简短而又传神地
描述出一个静谧的夜景。 4 .从“”字我们又仿佛看到了小船已经松开, 毫无拘束地冲向前往; “凌”字又让我们领会小船在波峰浪尖飞速掠过的动向, 衬托了快乐的心情。
(注:先期预习已联合课下说明及《详解》 ,将翻译工作基本达成,在此品句,重在品语言美、境界美以及句子与诗歌主题的关系)
研究活动:让学生找出感觉优美的句子, 并剖析这些句子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以及谈论的关系,各课题组找出自己的代言人,进行讲话。
(备用教课资源: 四组句子,老师全力指引学生找出“美”与“蕴”兼具的句子,并最后形成一条“乐——悲——乐”的感情线索。 )
、品写法(景、情、理的交融)
4
学生预习时已借助课下说明和《详解》 ,初步翻译了文章,此刻要思索一下段与段之间的关系,领会作者感情的变化,想要表达的道理。理清本文的线索。
(要点:第一、三、四段)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第一段: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研究活动
逐层设疑: 第一段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
是什么样的景?
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景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出东山 彷徨斗牛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教师点拨: (略)此一乐也。
以第二段(过渡段)铺垫。
第三段:情
·歌声和箫声引起了悲情悲意。悲什么呢?悲的内容是什么呢?
·学生齐读、领会 ·学生自己看书思虑、分类 / 互相借鉴、争论、怀疑
· 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
情(悲) 无枝可依 英豪何在 人生无常
第四段:理 (在朗读中理解、品尝语言)
·他如何来排解这类悲苦愁闷之情呢?
盈虚有数 物我无尽
月白风清 与子共适
要点: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明确:
常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写月夜泛舟大江,喝酒赋诗,令人沉
浸在美好的光景之中而忘却了世俗的欢喜心情; 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 感觉
人生短促,因此跌入现实的愁闷; 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真理, 申诉人类和万物同
样是永远地存在,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师生研究: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何?
学生回答:
5
教师总结:
第一段写苏子的乐,乐由何来?——月夜泛舟的沉醉第二段苏子愀然,缘何
赤壁赋说课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