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财务目标文献
一、我国财务目标争论状况
财务目标并非一个新概念。早在19世纪初,依据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说就产生了“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随着经济进展,尤其是企业全部权与经营权的分别,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2
财务目标文献
一、我国财务目标争论状况
财务目标并非一个新概念。早在19世纪初,依据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说就产生了“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随着经济进展,尤其是企业全部权与经营权的分别,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的弊端也慢慢显露,产生了股东财宝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等目标理论。
对于国内来说,有关财务目标的争论开头于八十年月,这与我国的政治经济环境亲热相关。改革开放的有利环境既促进了经济进展,也带动了我国会计理论争论的快速富强。在九十年月以前,关于财务目标的争论仅仅还只是一个起步,理论争论照旧较少,不到20篇,但是始终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整个九十年月,有关财务目标的争论处于一个缓慢进展阶段。从01年开头,年度文献总量突破100篇,并于06年达到顶峰。
作为国内较早消逝的非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之一,潘经民(1996)探讨了西方企业超利润目标形成历史和涵义,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状况,提出了体现人本思想和社会责任的超利润目标也是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进展的重要方向。然而,这一时期的理论尚不成熟,一些提法现在也不多见,但这些都是我国在熟识到“利润最大化”目标缺陷之后的有益探究,也为以后的争论做了铺垫。
王庆成(1999)通过对“经济效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股东财宝最大化”的比较争论,认为我国企业现阶段理财目标的较好选择,应是在提高经济效益、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谋求权益资本利润率的满意值。简言之,即确定约束条件下的股东财宝最大化。
2
赵勇、李辰星(2005)借助财务学中基本的概念,如时间偏好、投资机会等,论证了不管是确定的状况还是不确定的状况,不管是信息完全还是信息不完全,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都应以最大化企业现金流量的现值为理财目标。
陈玮(2006)从概念界定入手,运用耗散结构论与协同学作为分析的框架与工具,通过对经理可协调与不行协调冲突的分析,得出应接受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的结论。袁振兴(2004)从托付理论和产权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股东财宝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不现实性,提出了相关利益者均衡这一概念。
张正国、侯甜甜(2004)认为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是一种双维动态观。不同的进展阶段,不同的空间分布有着不同的选择,企业究竟应当选择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目标不行能有统一的模式。雷新途、李世辉(2007)依据现代契约理论分析范式,认为因契约不完备性消逝的“剩余”问题,致使财务目标的实质应为“剩余盈余”的最大化,由此,特定状态对应特定缔约主体为主导的财务目标。在这种权变理论下,股东利益最大化、经营者利益最大化、债权人利益最大化以及员工利益最大化均有可能成为企业主导财务目标。
4
需要说明的是,三种分类并不是确定的,单一目标和权变目标、多重目标与权变目标都是有交叉的。
二、争论结论与展望
财务目标文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