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贵州天柱三门塘刘氏宗祠研究.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贵州天柱三门塘刘氏宗祠研究
蒋家林 摘 要:天柱县家祠文化极其深厚,建筑典型,历史悠久,颇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特别是坌处镇三门塘刘氏宗祠,其设计具有中西合璧之文化风格。设计建造者文化底蕴深厚,将刘氏不能进入内江采购木材,外地木商若要采购内江木材,只能由三门塘、坌处、清浪三个村寨的木行进入内江代客采购。于是,水势平缓的三门塘成了各省木商云集的重要商埠。清朝乾隆年间达到顶峰。从明代中叶起,该村成为清水江一个重要的木材交易的重寨,各地木商云集该村采购木材。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 年)三门塘人所作的《修庵碑记》称: “诸峰来朝,势若星拱,清河环下,碧浪排空,昼则舟楫上下,夜则渔火辉煌。”读此碑文,从中便可一览三门塘昔日的繁华与辉煌。因此,三门塘成为内外江木材集散地,是采购“皇木”、“苗木”的重要基地之一,并且是外三江中最盛的码头。俗话说,大凡码头,必有富商;大凡富商,必有豪宅;大凡豪宅,必是高档建筑。整个寨子也因此而富裕。刘氏家族的经济也日新月异。据三门塘老人说,在20世纪50年代,还能看见三门塘码头上挤满了木船,江面上漂满了木排,其情形颇为壮观。三门塘人在经济富裕的同时,文化视野也跟着开阔起来,木材商业文化所带来的独特的多元文化融合,在三门塘得到体现。由于侗族分南北两个方言区,三门塘属于北部方言区,三门塘的祖先们在漫长的与木材采运贸易有关的地方经济社会活动中,不断地吸收融合木商所带来的文化。三门塘人积累了独特的经济文化基础,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至于把三门塘命名为侗族北部方言区的“第一寨”。刘氏家族有了经济文化财富的力量,为建家祠夯实丰富的基础。这样就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判断力聘请资深名家设计建造宗祠,去设计建造体现本族祖先特色的家祠建筑风格。
四、设计建造者的文化底蕴及创新能力
刘氏宗祠的设计者是北伐名将、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王天培部下的部军需官。三门塘人王泽寰(1900―1957)(字济民),是三门塘村小寨人。据三门塘村民说,王泽寰是北伐名将王天培的侄子,曾随王天培南征北伐,曾居住在南京,村民也说他去过欧洲,见多识广,文化底蕴丰厚。抗战中曾常驻贵阳,后回归三门塘。王泽寰精于书画,书仿郑燮体,行草自成一家,尤精炭精画、油画及雕刻,名扬省内外。据三门塘村民说,民国初年,王泽寰随王天培军长北伐。天培遇害后,他解甲归田。回家路过广西,得炭精画师垂青,收为弟子,业精于勤,终获成功;还学得画后特殊处理技艺,使画永不褪色。返黔后,转任贵州省卫护营第五营营长,公余以画像为戏。抗日期间,曾给省长吴鼎昌画全家巨幅肖像,大受称赞,获酬金60块银圆,蜚声筑城。他的画艺登峰造极,但多存于达官贵人之家,鲜见于民间,为天柱县五大画家之一。王泽寰的生活经历以及文化造诣,对刘氏宗祠的中西合璧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中西文化的结合来表达刘氏祖先源于中原,后代融于侗族的理念。刘氏宗祠是王泽寰对民族融合最有创新的解释。刘氏宗祠的建筑者由技艺超群的湖南宝庆人率队,历时两年完成。墙壁上精美的浮雕、流离的彩绘、巧妙的设计,令人叹为观止,大开眼界,堪称一件集建筑、绘画、雕塑艺术于一身的艺术瑰宝。王泽寰和李应芳两位名家文化底蕴有机结合,把刘氏祖先“昭勇将军”表现得淋漓尽致。中西合璧家祠建筑体现了建造修建者对中原文化与骆越文化的生动

贵州天柱三门塘刘氏宗祠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袭人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2-07-0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