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用笔和点画
一直以来,书法似乎被神秘化了,玄化了。今天从技术的角度说一下 王羲之,
一、点四是扁的,不是圆的
很多人包括评论家评论某个人的作品时,经常说:点画“圆劲”!于是, 以讹传讹,大家都觉得线条写“圆”了才好!
其实,如疾风骤雨一般;切生肉的时候, 就要慢点了。这也是不同的对象运用不同的刀法。
经过我这么一说,大家是不是觉得笔法很通俗了?我曾请教田树仁先 生问笔法,先生问我:“笔法就是筷法,你会用筷子吗? ! ”\\\\
四、 再说说用笔前几天,我给朋友举了一个例子:笔法(或者用笔吧, 咱尽可能简化,别太学术了。)其实就类似一个小区的自来水供水系 统。为什么这么说呢?
五、 用笔流畅的问题
上面我说的是单独的线条的问题,关于这方面,我以后还会在结构分 析的时候牵扯到,这么描述有点孤立。
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写一个字、一行字、一张字,那么这里面就涉及 到笔法的连贯性问题。
笔法的核心就是:起笔、行笔、收笔的动作。但是我们要把这些动作 连贯起来才行。孤立的笔法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用剑(大家有兴趣可是玩玩,既健身又悟到很多东西),一招刺 出去了,高手是不会收回来的,而是顺势再攻击,比如用:“抹”,或 者用“挑”、用:”点“。如果刺出去了,再收回来再刺,那和用菜刀剁 人没啥区别,太低级的攻击方法了 !
写毛笔字也是,一招一式,起承转合都要连贯,这样才会形成“笔势”。 笔势是啥?以后说。
所以,这一笔画的收笔就是下一个笔画的起笔,怎么衔接,最好仔细 看看古人的东西,王羲之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毛笔,起来…下去…起来…下去。。。这样连续不断的动作,就形成 了节律,类似舞蹈。如果一个动作一个动作不连贯,那是造型!是死 的,不是活的东西。
基于此,我说,高手的笔法是整篇通畅的。如果一个小区的自来水管 道不通畅,那是设计的失败,豆腐渣工程而已!
很多人写毛笔字,线条很简单,很直白。那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的:
1、我们从小就用硬笔上学、工作写字用。受了很多硬笔书写习惯的 影响。
2、对笔法没有一个细微的分析和认识。 其实,孙过庭早就说过:“察之者尚精。”比如,我们把一个字拆开, 但看一根线条,怎么看呢?把这个线条分成3--4部分。1、起笔一部 分。2、中间一部分。3、中间的变化一部分。4、收笔一部分。
那么,我们会发现,用笔的过程其实很简单,就是毛笔提按的过程, 也就是毛笔在宣纸上:起来一下去-起来-下去-起来-下去。。。
当然,起来、下去的动作幅度不一样。我曾经给朋友举了一个很黄很 暴力的例子,这里按下不表(公众场合人太多,大家亦会就行了!)
那么,行笔的过程怎么回事呢?我再啰唆一下:
一根线条类似一个山洞,在通道中行走,你不时要调整一下身子,不 然地形复杂,会碰头。也就是说,毛笔的笔锋也要根据运行的需要, 不断的调整,这种调整其实核心动作就是:起笔、行笔、收笔。
六、引入一个“笔姿”的概念
书法很抽象,除了线条就是结构(空间)。而美术就好多了,画个人 都能看出来,书法写个“马”,不认识草书的根本不知道那是马。
那么书法是否真的那么抽象吗?其实也不是。古人不是说过吗:点如 崩雷坠石、什么枯藤老树昏鸦之类的。其实这就是说的审美经验,我 们审美的时候,就是靠审美经验来“欺骗自己”获得美感。看到干枯的 线条想起来了枯藤,看到了挺拔的线条想起来了千里阵云。这就是什 么“欺骗”,但一个好的书法家要善于制造“审美欺骗”。用郭德纲的话 讲:地上圆的闪光的东西不一定就是硬币,也可能是口痰!用网络上 的语言讲:有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也可能是鸟人! 书法的线条是什么?是笔姿!关于笔姿这个概念于中华我俩谈过。
所谓笔姿,其实就是线条的姿态。线条的姿态通过用笔的动作形成了 粗细、曲折、快慢、枯涩、流畅。。。的审美欺骗。
比如:一些笔画类似兰花叶,是不?怎么造成的?粗细、翻折、曲直 造成的。
那么,我们可以把笔画看成舞蹈演员的长袖,长袖在飘动,在挥舞, 笔画就有了立体感和动感,还有千变万化的形状。当然,笔姿是否优 美,这要看舞蹈演员是否会玩了。
比如:
《兰亭》就是长袖翩翩的舞女在轻歌曼舞。
《姨母帖》、《初月帖》就是穿着长袍的男性武术高手在表演长拳, 笔姿的质感厚重、动作开合有力。
《寒切帖》就是穿着厚厚棉衣的老头子,在漫不经心的打太极,一招 一式相当到位,而且内敛不张扬,真气弥漫,所有招式都蕴涵在不大 的动作里面。
《远宦帖》类似短小的擒拿功夫,动作(线条长度)幅度小,笔姿非 常精干、丝丝入扣,局部下动作非常多,类似利落、快捷的奇妙手法。
所以,我觉得,不要把线条单纯看做线条,要从笔姿的角度去看,去 舞动,这样根据你的书体、性情,在书写中舞动着你的笔姿,你的字 才会有生命力。
说到这里,我
王羲之的用笔和点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