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自律与网络教育
论文关健词:道德自律网络道德教育学生
论文摘要:网络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引发了道德失范、信仰危机、价值观念错位、情感冷漠等一系列道德问题。但网络道德他律又面临着困境,其主要原因是:“虚拟性〞带来的网络行为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标准,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标准,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心自主的行动。道德自律对于缺乏较强他律的网络来说,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自律是实现他律的根底和归宿。实际上,假如没有网络道德的自律,一切网络标准和原那么都将成为空话。因为,任何他律,其精神和价值只有深人到人们的心灵中去,被人们所信仰,才能形成认同、尊重、信任和服从的自律行为。所以,良好网络秩序的形成,须臾离不开网络个体的自觉、自律。只有道德自律,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网络的失范、越轨行为。正如吉思·史蒂芬斯在?计算机领域中的犯罪?中指出的那样,“展望将来,要通过技术活动或常规的方法、程序去遏制信息空间的犯罪活动困难重重,最根本的方法只有一条,那就是道德与人生价值观〞。
(二)自律能引导学生进人“慎独〞境界。在网络社会里,各种文化与价值理念纷纭交织,各种论断莫衷一是,各色诱惑比比皆是,面对这一真假难分、是非难断的多彩世界,理性与冲动的比赛时常存在。在缺乏有力的他律警示与有效标准体系作参照的网络世界里,要想增强道德行为上的自我控制力,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的种种教育手段,不断增强道德自律,“只有自律才能既充分表达个体自尊、自主与自由,又充分培养个体的自我控制力,养成良好的‘慎独’习惯〞。
四、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培养
(一)引导青年学生自觉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中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同样应是网络文化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各种文化交融的网络时代,青年学生更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建立结实的“精神屏障〞,自觉抵抗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二)帮助学生确立网络道德理念。一些学生认为,计算机网络与道德问题风马牛不相及,网络的使用是知识、技术问题而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导致出现网络道德盲区,这是一种共性的错觉。网络技术是人们进入网络社会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但不是全部。青年学生要在网络社会更好地生存,除必须掌握网络技术等科学知识外,还必须掌握网络伦理道德等人文知识。信息技术越是开展,越是要求个人的道德自律,高科技个人应具有高道德素质以与之平衡,否那么网络技术就可能成为危及网络社会及网络进一步开展的祸水。人类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包括网络技术活动,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人全面而自由的开展。作为大写的“人〞的自由开展,就更应该是擅长自律的人。因此,青年学生要把网络道德标准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只有将“技术人道化〞,将道德关心引入网络知识,正确处理技术与道德的关系,才能确保自身的全面、和谐开展。
(三)加强网络道德认知教育。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真理性的道德知识、明确是非善恶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观念上的道德选择,从而进步道德认知程度。从人的品德形成的规律来看,道德认知是形成良好品德
浅谈道德自律与网络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