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地质史害I®治总体规划
(200—2015)
•规划文本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02年12月
第一童导言4
第二童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总则5
第三童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的目标9
第四童地质灾害防治规划10
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必须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7•坚持综合治理、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阶段实施
8•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究实效,(泥石流、崩塌、滑坡、采煤区地面塌陷等)和缓变性地质灾害(地面沉降、土地沙化等)的防治为主;
9•勘查、治理、监测、科普宣传、信息系统建设并重。要屏弃重治理、轻保护的观念
z严禁边治理、边破坏,通过法律、经济等手段,明确保护责任,落实保护费用,切实保护好地质灾害防治成果。
第十条规划编制技术要点
⑴从战略性出发,本规划将特别重视对全区地质灾害的自然背景及区位变化分析,将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同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开发、人口密度等因素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区域的特殊性和具体特点,重视灾害防治与预期效果的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地质灾害防治的战略方向.
⑵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新技术手段与方法,进行制图与面积量算”确保方案及成果图编制的精度与效率。
⑶多方征求不同部门专家意见,以保证本规划的规范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⑷根据不同灾种的影响因素、发育状况、危害对象等
特征,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灾种分别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第三章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的目标
第十一条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的总目标
根据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结合北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北京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总体和分阶段目标。
北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目标是:
通过编制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切实加强对全区地质灾害防治的宏观调控与指导,依法开展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高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降低地质灾害发生W1损失
分阶段目标是:
到2005年:进一步摸清北京地区地质灾害发生规律,提高全民的减灾防灾意识和防治工作中的科技含量。
到2015年:建立起与北京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第十二条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的具体目标
1•在全市地质灾害多发区(县)进行防灾区划和在地质灾害严重地段进行重点勘查的基础上,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以群测群防为基础,现代化专业监测为主导的、群专结合的、覆盖全市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达到监测信息数据的实时采集、传递、分析处理及预报的自动化,及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
2。在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和高效的行政监督管理体系支持下,将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与防治管理工作全面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3•完成全市地质灾害危害严重地段的地质灾害勘查,在防治技术方法和地质灾害体综合开发治理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使一些危害特别严重并需要治理的危险点得到有效治理,最终实现使我市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量有明显降低的总体目标。
第四章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第十三条总体部署
根据北京地质环境条件、致灾地质作用特点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的原则,结合北京地区国土总体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北京地区防治工作的重点放在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集区、地质灾害严重区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区,按平原区、山区进行部署,平原区以防治地面沉降、地裂缝、土地沙化为主;山区以防治泥石流、滑坡、崩(滑)塌和矿山地面塌陷灾害为主。山区再按崩、滑、流及采矿塌陷重点发育区和一般发育区进行部署。
⑴平原地区
包括北京山前平原和延庆山间盆地,这一地区地势平坦,经济较发达,生态环境相对较好,主要的问题是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大量超采地下水引起严重的地面沉降、地裂谨,此外还有活动断裂、土地沙化等致灾地质作用。这一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首先是要加强行政管理,科学部署地下水开采井位和开采层位,通过高效的全自动监测网络,严密监测,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减缓地面沉降;其次,要做好以国土经济开发区、奥运场馆建设区为重点的环境地质综合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并据此及时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布局。
⑵山区
北京山区以中低山为主,岩性分布不均,地形坡度多在20~30。之间,林木覆盖率不等,除个别地区较高外,大部分地区较低,沟谷发育,流水侵蚀切割作用强烈,沟床纵坡多在15%。以上。这一地区自然风光秀丽、旅游景点众多,是北京地区休闲度假、观光赏景好去处,但是这一地区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是暴雨频发的地带,因此普遍发育有规模不等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给景区建设、景点开发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灾害隐患。在该区应加强建设项目地质灾害评估
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