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两篇教案范文3篇
我国是一个散文传统非常深厚的国家,散文的成就不下于诗歌。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散文两篇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散文两篇教案范文一
《外国散文两篇》教案
(一)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欣赏作品委婉亲切、如话家常的风格具有的感染力。通过对大都市和乡村冬天的对比及作者鲜明态度的概括,领会作者厌恶虚荣名利,向往朴实、安祥、宁静生活的理想。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种方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以其独特的人物传记和中短篇小说在欧美享有极高的声誉。1928年,茨威格的俄国之行参观了许多宏伟感人的景观,但他认为“最宏伟、最感人”的是——托尔斯泰墓。
二、指导自读《世间最美的坟墓》。
①字词:
远离尘嚣:远离人世间的纷扰喧嚣。
荫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旧时比喻尊长照顾晚辈或祖宗保佑子孙。
②自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
答:朴素。
答:“没有”:十字架、墓碑、墓志铭、名字
“只有”:小小长方形土丘、鲜花
“没有”:好奇(破坏宁静)
“只有”:敬意
。
答:托尔斯泰墓是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中最宏伟、最感人的,它逼人的朴素引人敬慕、感人至深。
,解释作者为什么详细交代托尔斯泰墓地选择的原委。又为什么将托尔斯泰最终的决定称为“更美好的启示”?
答: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这样就把这座朴素的坟墓与托尔斯泰的追求、品格直接联系起来了。“更美好的启示”则暗示了这座坟墓对后人的影响,带给后人的剧烈震撼及深深思考。
③小结: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与其他伟人墓的对比,通过对参观者崇敬之情的具体描绘,写出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歌颂了托尔斯泰不重声名、追求朴素自然的高贵品格。在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歌颂中,也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判断——最朴素的最动人。
三、作业: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朗读: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一段景物描写,并思考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提示:①在朗读中,注意体味作者语言的特点,体会景物描写中渗透的感情色彩。②结合文章主题考虑。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反衬出墓地的宁静。托尔斯泰墓周围的自然景物与其他墓地奢华装饰形成对比,更显示了坟墓的朴素。优美的自然景物也给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增添了温暖、优美的色彩,使读者不仅感受到“严肃”,更感受到美好、动人。)
②作者在第二节中已经清晰地写出了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为什么还要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墓来进行比较?
(提示:前文虽提到托尔斯墓与其他伟人墓不同,但较笼统,与这三人做具体的比较,才能给读者具体而深刻的印象。而且只有用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更能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
第二课时
一、导入:茨威格以满怀激情的语言描绘了最朴素而又最宏伟的托尔斯泰墓,也表达了自己对“美”的看法。乔治·桑在《冬天之美》中同样详尽描绘了乡村冬天的美景,是否也传达了作者的想法,表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乔治·桑是法国文学史上优秀的女作家之一,她创作的时代正是19世纪中期法国社会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矛盾激化,局面错综复杂的时期。而乔治·桑则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她的作品表达了作家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向往,她谴责社会的压迫与剥削,颂扬社会平等与正义。她的作品还具有一种特有的细腻抒情的诗意。
三、指导自读《冬天之美》。
①字词:
奢侈(shēchǐ):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
天伦之乐:骨肉团聚的欢乐。天伦:指父母、兄弟等天然的亲属关系。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滞留:停留不动。
悖谬(bèi miǜ)山:荒谬,不合道理。
盎然(dng rán):(生气)洋溢的样子。
休憩(xiū qì):休息
②自读课文,理清思路,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描述乡村冬天的美好。先铺垫,写大都市的臭气熏天,永无干燥,令人恶心;再写乡村空气清新,地面干爽,令人向往。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冬天的热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2段)生动描绘了大自然冬天的美丽图画,着重描绘了“自然界万物”的生机盎然。
③阅读第一段找出几组对比,并体会对比的作用
:热爱、恶心
散文两篇教案范文3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