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template is the internal standard courseware template of the enterprise
公司治理
背景
图1-1我国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
背景
图1-研究的深化,学者们的研究集中在两个焦点问题上。一是国有企业公司化后,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权力如何分配与制衡;二是国有企业公司化后如何处理新老“三会”的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 概念的引入
二、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
(一) 国外对公司治理内涵的争论
(二) 国内对公司治理内涵的争论
(三)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
(一) 国外对公司治理内涵的争论
综合而言,西方学者对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主要是围绕着控制和监督经理人员行为以保护股东利益、保护包括股东在内的公司利益相关者利益两个主题展开的。
1、围绕着控制和监督经理人员行为的界定
(1) 股东、董事和经理关系论。马克·J·洛(1999)
(2) 控制经营管理者论。斯利佛和魏斯尼(1997)
(3) 对经营者激励论。梅耶(1994)
2、围绕着保护股东利益的界定
(1) 控制所有者、董事和经理论。普罗兹(1998)
(2) 利益相关者控制经营管理者论。希克(1993)
(3) 管理人员对利益相关者责任论。布莱尔(1999)
(4) 利益相关者相互制衡论。
狭义:钱颖一(1999)
广义:科克兰和沃特克、李普顿
(二) 国内对公司治理内涵的争论
(1) 公司内部权力机构相互制衡论。
吴敬琏(1996)
(2) 企业所有权与公司治理结构等同论。
张维迎(1996)
(3) 保护所有者利益,监督激励经营者论。
周小川(1999)
(4) 公司利益相关者相互制衡论。
杨瑞龙(1998)
(三)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
国内外学者虽然对公司治理给出了多种解释,但还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之处。一是把公司治理的目的理解为相互制衡,而忽视了科学决策。二是只关注公司治理结构,而忽视了公司治理机制。
要准确地把握公司治理的内涵,必须实现以下两个方面的观念转变。一是从相互制衡转向科学决策;二是从公司治理结构转向公司治理机制。
所谓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
第三节 公司治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
一、公司治理学产生的必然性
二、公司治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公司治理学在管理学科中的地位
四、公司治理学的学科性质
五、公司治理学的特点
六、公司治理学的研究方法
公司治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
(二)制度分析方法
(三)比较分析方法
(四)实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公司科层契约与公司治理体系
一、公司科层和市场契约
二、公司治理涉及的问题
三、公司治理涉及的当事人
四、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
一、公司科层和市场契约
股东(会)
董事会
经理层
员 工
……
要素市场
产品市场
金融市场
劳动力
供应商
……
批发商
消费者/客户
……
外部债权人
投资者
……
图1-5 公司科层与市场契约
二、公司治理涉及的问题
1.股东需要一种机制来有效地监督和制约经营者。
2.一个拥有大量股份的股东或股东团伙可能会完全有效地监督经营者,但是他们的权利也必须受到制约,以防止他们做出损害其他股东利益的不公平行为。
3.“有限责任”对股东来说是一个优势,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4.公司当事人博弈行为和他们的专用性资产之间的关系构成关键的公司治理微观行为基础,这一微观基础的表征也是公司治理的重要问题。
5.投资者希望在他们的投资中拥有流动性和多样性的优势——这一优势不一定与参与监控所付出的始终一致。
。
,使公司治理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
三、公司治理涉及的当事人
(一)债权人、经营者、雇员
(二)供应商、客户和社区、政府
四、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
(一)说明责任和问责制
(二)公司治理的架构
(三)公司治理的一般模式
(一)
公司治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