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乡村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变迁探析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3-291X ( 2015 ) 16-0267-02 一、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与现状《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 号) 指出, 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推进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 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 农家乐凭借乡村的优美环境和低廉的价格蓬勃兴起, 已形成规模效应, 如安吉、临安等地的农家乐, 满足了城市居民返璞归真和放松心情的需求。但总体而言, 乡村旅游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乡村旅游的客源单一且数量有限, 而且旅游产品同质化程度高, 软硬件水平较低。农家乐形式的乡村旅游遭遇瓶颈, 乡村旅游亟需新业态形式,“洋家乐”凭借其创新的理念和准确的市场定位开始抢占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农家乐市场。根据《 2014 ― 2018 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 全国乡村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 5 亿人次, 旅游收入超过 2 000 亿元;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 1 亿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发展的潜力之大吸引大量的人群开始着眼于乡村旅游的开发, 伴随乡村旅游开发而引起巨大变化的乡村文化变迁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二、乡村文化与 2 乡村文化变迁的概念乡村文化, 是人类与乡村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的总和, 是在乡村环境中长期孕育发展的, 渗透在乡村的建筑及居民的思想言行中,因此乡村旅游文化也渗透在吃、住、行、游、娱、购的各环节, 渗透在旅游的全过程。张晓萍等提出文化变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大规模变异的社会文化变迁现象。乡村文化变迁是指发生在乡村环境中的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现象, 乡村旅游文化变迁则是指依赖于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而产生的文化变迁现象。三、乡村旅游的乡村文化特征 1. 传统性。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农村是社会的根基,农民是社会的基础理论。农村有着最传统、最原始的中国特色文化, 不论是历史悠久的农耕五谷文化、精雕细作的建筑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还是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都依附于乡村文化而存在,这些乡村文化在经历了几千年历史依旧能历久弥新, 在于乡村文化的传统性特征。 2. 原生性。乡村旅游地区景观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 村民相对朴实, 人口分布集聚, 农业化程度高, 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 并且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也相对保留着自然原始状态, 因为乡村地区的相对封闭性, 乡风民俗在乡村地区也能得到完整的继承和延续, 而且乡村建筑文化和社会文化也能得到继承和延续,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 3. 脆弱性。旅游过程是不 3 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性质的文化因素相互接触、排斥或融合。城市游客本身所携带的“强势文化”会对“弱势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由于文化本身的价值趋向性, 旅游目的地就在游客游览的过程中吸收了旅游者所携带的“强势文化”, 因此, 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具有脆弱性。 4. 亲缘性。费孝通在其论著中形象地指出了我国农村文化血缘性的家族观念强的特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在传统乡村社会“乡村”不过是“家族”的一种放大而已。村民的社交网络呈现由点到圈的过程,“点”即小家庭,“圈”则是所处的
乡村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变迁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