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座楼宇,天地间也
只有缥缈无依的浮云,理解为“清廖孤寂”是不是更有道理些呢?(生点头)千年已逝,一切
都如过眼云烟,在这种孤寂中诗人自然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生点头)。
(品味与争论使同学们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2.那么,你对这首诗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
生 8:“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句,写草木茂盛,景物分明,给人清新可人
的感觉,为何下句却突然转写“愁”?
生 9:头三句每句中都有“黄鹤”二字,好像显得重复罗嗦?
生 10: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
生分组讨论,力求每人都能谈出自己的见解。每组推举一个作中心发言。
生 11:连用“黄鹤”三字,我们组认为是在强调黄鹤楼的得名,还可引人想象鹤的翩然
身姿,仔细品去,回味无穷呢!
生 12:仙人骑鹤西去的传说让人神往,三个“黄鹤”不仅读来不觉累赘,反而不断强化
了传说给人带来的飘逸之感,当然更有仙人骑鹤而去的无限怅惘……
生 1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有同学认为宁静,舒畅,是没有将全诗统
一起来读,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看“白云千载空悠悠”,心中就有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之感,
那么再研究“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我们认为应看作是一种凄美。
生 14:我们在研究这一句时,揣测作者是不是一种反衬——景美也掩不住人在旅途的深
深孤寂?
师(感叹):是啊,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生 15:刚才有同学提出“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
方很美吗?”这个问题,我们讨论的结果是:诗人写作此诗并不是为了表现黄鹤楼的美景,而
是表现诗人的怅惘,思乡之情。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讨论的结果并不在于对错,同学们只要能谈出自己的见解,
2 / 4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了品味,解读,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脱离诗意去信马由缰,而应在了解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尽情去想
象,去发挥。
(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
(四)拓展,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这首诗不仅写景,还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每一句都可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
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一句,根据诗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体会,写成一段小文,请同学们
也模仿着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充分发挥想象,缀珠成文。
师示范:“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宏伟与壮丽。登临此楼,仰望长空,一碧如洗,
唯有白云千朵,悬浮于天地之间,没有一丝杂色,就是那样不沾烟火气地洁白,没有目的,没
有方向,悠悠地飘荡。胸中的
黄鹤楼 优秀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