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肿瘤
1
涎腺肿瘤特点
组织来源广泛,95%来自于腺上皮,属上皮源性。
肿瘤类型多样,生物学行为复杂而特异。
临床治疗主要依据其病理和生物学特点而制定。同时又符合口腔颌面部肿瘤处理原则。
2
涎性腺瘤
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炎一般均有面部、口腔或口咽部炎症病灶史,有时大时小或急性炎症发作史,对常用抗感染药物均有一定疗效。
舍格伦综合征:好发于女性,腮腺呈弥漫性肿大,常伴有口干、眼干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疾病。
16
治疗及预后
Warthin瘤的治疗为手术切除,以往有采用剜出术者,易复发,后主张采用腮腺浅叶连同肿瘤切除术。目前多认为最合理的是作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此手术方法即能达到彻底切除肿瘤的目的,又能简化手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面神经损伤的机会,避免面部凹陷畸形,有效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以及能保留腮腺功能等优点。
彻底切除后一般不会复发,也极少恶变,预后良好。
17
粘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在涎腺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占第一位。
发生于大涎腺者以腮腺居多,发生于小涎腺者以腭部最多见,其次是颌下腺和舌下腺,其他小涎腺也可发生,特别是磨牙后腺。女性发病率较高于男性。
18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随分化程度不同而有较大差别。高分化型多呈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界清,质地中等。低分化型生长速度快,质地硬,界限不清,活动度差,与周围组织粘连甚至固定,可有疼痛,有面神经麻痹症状。
19
诊断与治疗
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临床上与多形性腺瘤难以鉴别,一般在手术中作冰冻活检后方能确诊。低分化型伴有腺实质破坏者,在涎腺造影中可有导管中断,远端导管出现部分或完全不充盈也可能出现分支导管破坏、碘油外漏等恶性肿瘤表现。
最后确诊主要靠病理诊断。
手术治疗,化疗,放疗,生物治疗
20
预后
粘液表皮样癌患者预后因肿瘤的分化程度的差异而不同。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术后可能复发,但很少发现颈淋巴转移,血行性转移更为少见。患者术后生存率较高,预后较好。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术后容易复发,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且可出现远处转移,患者预较差。
21
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腺样囊性癌在小涎腺中发病率较高,最常见于腭部和腮腺及颌下腺;发生于舌下腺的恶性肿瘤多为囊性腺样癌。在口底、牙龈及唇部等也可发生。在颌下腺及舌下腺中是居首位的恶性肿瘤。
22
重要临床特点
肿瘤易侵犯神经并沿神经扩散:
发生于腮腺者
发生于腭部者
发生于颌下腺者
肿瘤浸润性极强,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手术后易复发,复发率可高达30%~50%。
肿瘤沿血循环发生远处转移。转移率可高达40%,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发生远处转移率最高的肿瘤之一。主要转移到肺。
颈淋巴结转移率低。故一般不需进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
23
预后
腺样囊性癌手术后易复发,对腺样囊性癌手术后配合放疗可明显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而化疗一般认为对腺样囊性癌治疗作用不明显,且因其毒副作用较大,故很少应用。
临床实验证明,有些病例出现远处转移之后,肺部转移灶一般进展缓慢,患者可以较长期带瘤生存,故对有远处转移的病例,如果原发灶能够彻底切除,仍可考虑作原发灶的手术治疗。
影响预后的因素:组织病理、发病部位、临床分期、神经血管受侵、远处转移、治疗方式。
24
腮腺区肿瘤
腮腺解剖:深、浅叶
良性腺瘤临床表现:
病程长,膨胀性生长,无痛性肿块,有纤维包膜,周界清楚,表面光滑或呈分叶状,不粘连,移动。
腮腺深叶的肿瘤常向咽侧及软腭方向生长,咽侧膨隆、软腭肿胀、扁桃体及悬雍垂移位;并将咽旁间隙内的组织结构推向内侧,双手触诊时,可感到颈部大血管的移位和搏动,这种检查可以鉴别肿瘤是否来源于腮腺深叶(咽旁肿瘤)。
恶性涎腺肿瘤临床表现:
25
诊断
腮腺区包块类型繁多,治疗方案不尽相同,故在手术前明确诊断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及仔细的望诊、触诊等检查,结合涎腺肿瘤的临床表现特点,常可作出初步的判断。例如长期生长缓慢的符合良性腺瘤临床特点的涎腺肿瘤,近期内突然生长加速、并出现疼痛、皮肤或粘膜溃疡或面瘫等症状应考虑为腺瘤恶变。
26
诊断方法
B超和彩色多普勒超声
涎腺造影诊断
细针吸取活检
快速冰冻活检:术中行冰冻活检以确定其良、恶性以及手术方案,具有实用价值。最终确诊靠病理切片检查。
为避免破坏包膜的完整性而造成肿瘤细胞外溢和种植,故对腮腺区及颌下腺的包块禁忌做活检。
27
28
涎腺疾病(肿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