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此可以始终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应当怎么神的洗礼须要文明细微环节的滋润。博物馆里的不文明现象,既说明部分参观者的文明素养不足,也表明部分博物馆管理者考虑不周。一些博物馆长期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尤其对短时间内大量涌入的参观人群,缺乏有效的疏导和管理,往往会在参观高峰期形成肯定程度的“失控”。改善博物馆内的参观环境须要大家一起努力。除参观者个人自觉外,管理责任尤其重要。当前,旅游部门实施的不文明行为黑名单制度,故宫等热门景区在高峰期的限流方案等,都可以在各种博物馆的管理中借鉴、运用。只有细化管理,才能引导公众形成文明的参观习惯,更好地促进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打造和谐有序的“文化殿堂”。
博物馆的心得体会3
北京的四月天,乍暖还寒,尤以风大为特色,仿佛要将全部渴望接触春天的人们都赶回屋去。然而国家博物馆重新开放的消息让我有些心里发痒,早想去一睹为快。于是不顾那一天狂风呼号(吹得刚发芽的嫩柳都为之疯狂),我一头钻进地铁,赶往国博!
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在原“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基址上扩展和改进起来的,于20xx年底竣工。
在我的印象中,它为于天安门广场的东边,和人大会堂相对,是一座暖灰色、带有上世纪50年头新中国初建时期特色的雄伟建筑(它是建国十周年“中国十大建筑”之一)。那一天下午,当我钻出地铁站的那一刻,首先感受的也还是它的“雄伟”:它照旧是带着沉稳的浅黄颜色,伫立在阳光绚丽的蓝天下,给人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由于很久没有参观过长安街上的任何建筑了,我光是找寻从哪里能走进这座雄伟巨大的博物馆,就花费了至少二非常钟时间!由于安保等缘由,入口是朝北的,但我不知道,就干脆奔正门而去——由于这个错误,我见识到了长龙一般排队等票的人群(里面不乏各色外国人),也领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正面像”带给人的那种难言的震撼力:12根立柱威历屹立;前面是高度近两层楼的台阶,其长度更是要走将近一分钟的距离!闪着金色光线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几个题字镶嵌在高高的立柱右侧……
我带着还没参观里面就已经有些乏累的双脚(为了找入口,我几乎围着国博走了半圈!)心里却被一种莫名的骄傲感带动的有些微微颤抖:这座建筑不正是我们当代中国的象征吗?
我在服务人员的指引下找到了入口,,在我看来,他好像带着一丝来自远古的微笑,迎接着世界上全部仰慕这座建筑和里面珍宝的人们。
一系列安检过后,我得以进入博物馆的内部,心头还想着刚刚那种莫名的骄傲感,却旋即被眼前开阔、光明的广袤厅堂给迷住了:
那是一个和建筑外观几乎一样高、一样长的大厅,百米左右宽,乳白色的基调,间或有浅咖啡色的墙壁装饰,整体感觉特别光明、优雅,却又让人意外的感觉到宁静——这在一个人多又大而封闭的建筑内部是不简单做到的。
环顾四周,我看清了各个展览的导引图,移步向前,我并没怎么留意左边买纪念品的柜台,就左转去寻找“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和“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馆。
大多数展馆都在三层。巨大、宽敞的台阶直通建筑的高处,上行和下行两条扶梯把台阶分隔开。沿扶梯上去右转进入一条放开式走廊,然后是一个被走廊分成两半的展厅——比较大,而且初看之下,只能感受到黑暗中散发着点点亮黄色的光线——那是这个展厅左侧的佛造像在灯光下的视觉效果!
踩着厚厚的地毯,流连于魏晋、隋唐,及至宋代、清代的造像之间,那残留在石造像上的华丽色调、巨大然而缺损或者裂隙的“背光”,以及每一尊佛像的迷人神态,都让我深深为之感叹。
第 6 页 共
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