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献学》
一、简述中国古代文献载体的发展演变概况
答:文献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研究文献的记录载体对研究古代文化史及科技的发展都有较深远的意义。
追寻我国文献类型发展演变的轨迹发现,最初人们以延长记忆为目的,以《艺文类聚》最为有名。
宋代官修的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与《册府元龟》被称为三大类书。主要特点:、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汪绍楹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全书分为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祥瑞、灾异46等。每部下又分各事物的细目,如天部下又分为天、日、月、星、云、风、雪、雨、霁、雷、雾、虹等,共计727个子目,约百万字。该书用途较广,宋以后多用来校勘古籍、辑录佚文以及查找唐以前的文献资料和诗文典故,颇有学术价值。
《太平御览》宋李昉等人奉敕编纂,中华书局1960年缩印涵芬楼影宋本,1985年重印。这是宋代一部著名的综合性类书。宋太宗太平兴总类”,后太宗改名为“太平御览”。全书1000卷,分为55部,5624小类(其中附类书63)。该书分类细密,片引极为广博,大大超过以前类书,保存了大量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自然博物等方面的资料。所引经、史、子、集、释、道各类古籍有1689种,包括诗、赋、铭、箴达成2800余种,其原书十之七、八己经失传,后代史学家多据以考订史传,清代以来的校勘家、辑佚家更视其为“辑佚之宝山”。此外,查找史实典故和名物制度也常用此书,堪称“故实之渊薮”。
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学术价值总共有哪些?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名《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图书目录。它是乾隆第六子永瑢奉敕编纂,而实际编纂者却是纪昀。在《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纪昀将《四库全书》采入以及未采入的古籍都撰写了提要,并将它们汇集起来而成书,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排,共分为44类。共200卷,收书目10254种,其中采入《四库全书》的书目3461种,存目6791种,基本上囊括了清乾隆以前的古籍,是我国较有影响的一部目录书籍学术价值:(1)它可供我们查考清乾隆以前的古籍,了解所收各书的内容,这使得其成为很有参考价值的学术著作,为我们查考清乾隆以前古籍的编纂情况、存佚情况、内容得失、作者生平等等提供了有用的资料。因此为我们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可以考查学术源流。书中的大序和小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学术史的作用,再加上分类的当,编排得法,也为考查学术源流提供了方便。
(3)为古籍分类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比较合用的分类体系。它吸收了历代分类法的长处,摈弃了其不足之处,是我国封建社会四部分类法的顶峰,对于现在我们对古籍的分类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4)在编写内容提要方面给我们很多提示。撰写提要,从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我国目录学的优良传统。《总目》是封建社会目录学著作中作的最好的,各书提要大多能做到言简意赅、公允恰当。
(5)保
《中国古代文献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