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体会
论语读书体会
论语读书体会1
最初知道“孔子”其人,是在“批林批孔”、“读书无用”那个年头,当时的大街小巷、机关、学校无处不见“打倒孔丘”的标语,但对其“《于丹心得》,不故作高深,不矫情卖弄,没有寻章摘句,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从教条到教条、从书本到书本的搬家,娓娓道来,谆谆教导,将孔子从圣人的高位复原到脚踏实地的凡人,把闪耀着真理光线的朴实语言和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结合在一起,传递给人们一种暖和的思想力气,既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长。虽然对于丹老师的观点不能百分之百的认同,但读后让人豁然开朗,淡然微笑,还让人掩卷而思,浮想联翩,真可谓服了一剂“心灵鸡汤”。
最终借用于丹老师的一句话为结束语:“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间,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
论语读书体会2
《论语·学而》另一种理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李泽厚说:"学"者,学为人也,论语读书心得。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可以本体乃群居而作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乐感文化,好用理性之枢纽。
一切文字,只有在肯定的语境中,其意义才能清楚地出现出来。《论语》,这本子夏留给后世的学录却是如此简洁!(子夏在孔子的门徒也确算不得是最好的学生)以这则文字而言,它缺少了详细的语言背景:在什么状况下,对谁,就什么问题而言,等等,这些都不清晰。从文字表面看并不深邃奇僻,好像的确是谈"悦"、"乐"二字,如李泽厚所言:"…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特征或精神是乐感文化。"倘以知人论世的方式以理解这则语录,就肯定作如是解么?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这段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语意重点并不在"学"字上,而在"习"字上。习,实践。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学习假如能常常实践它,那不也是很欢乐的么?"学"当然是欢乐的,但实践所学更能让人欢乐。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是一个"知其不行为而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废墟上,这位生于"野合"的父母,起于贫贱的境况的殷宋公孙嫡系,成了"儒"的复兴者。他说:"吾其为东周乎?""吾从周!""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想建立一个东部的"周帝国",他以几百年来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礼》作为支柱来建构一个志向的家园。所以他认自己是这种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然而初不见用于鲁,十四年周游列国,栖栖惶惶一如丧家之犬,喟然长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双鬓畴昔之夜,梦里在空寂神殿的两楹之间,抚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学何为?习也!学而无所用,才是一种真正的苦痛。学而致用,那只是孔子志向的欢乐而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九万里的风等待扬起东海的波涛,托举鹏翼扶摇碧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门曰朋,来当然是切磋修养,研讨学问的;又自远方,山高水长,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难得一见,这实在是可以欢乐的事。"何时共把盏,重与细论文",这多少古人所临风怀想的美景。
然而细细想来,我们可以有另一种理解:莫非挚友都在远方?近处无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不也是孔子所观赏、所憧憬的么?只是"微斯人,吾谁与归?"现实生活的四周却往往没有这样志同道合者!
第 6 页
论语读书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