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三要“与“三不”.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三要“与“三不”
周小青 数学学习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学生与客体、自己、他人的对话的过程,即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而对话过程是由问题联系起来的,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过程,由此可为什么?这一问,教师巧妙地把故事情境导入数学思考和数学学习中。又通过教师的调侃:我的失球数是1-0=1,该派我去了,让学生在反思中进行了较为深度的思考,找到了照这样计算,踢100个球进球总数的比较,百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的讨论中逐渐清晰起来。
所以情境是学生熟悉的;情境蕴含问题;问题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不能过于太浅显,也不能太过于隐蔽,这个问题要有利于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逐步完成数学化的过程。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混合运算(乘加、乘减),教材呈现了一幅情境入:商店各种商品价钱,问题是小兔买四包饼干和一瓶饮料一共多少钱?(分步计算学生早会了)。老师让学生独立解决,学生用了分步、综合等方法,教师重点放在综合的方法上,让学生说理由:先算四包饼干的钱,再算一共付的钱。有了情境图的帮助,学生很快了解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算理。老师小结:有加有乘,我们先算乘再算加。当老师再出两道算式:2×7+4、8+3×6,请两名学生上台做,其中一个学生却楞在那儿,不知从何做起。
【案例分析】:这是因为刚才教师的提问没有很好地体现在要点上,所学的例题是借助情境而理解算式的,两次的列式可以说思维已是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次是具体形象思维,第二次却是抽象思维,要完成这一个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过渡,而教师忽视这一过程,使得一部分学生无法实现这一飞跃,从而导致了没有掌握实质问题――即如何计算乘加乘减问题。教师可做如下过渡:教师根据情境列出几道算式,说说意义及计算方法,比较总结方法,帮助学生完成由具体到抽象的提升过程,再出示纯计算让学生计算。

吴正宪老师上平均数一课,有如下片段:
师:在两个小组人数不同时能不能判断整体水平高?你有什么办法?
――不能,应该用平均数。
师:怎么算出平均数。
(26+40+36+33+25)÷5=32(个) (28+29+34+26)÷4≈34
师:以战神队为例,怎么认识平均数?32是1号拍的吗?2号拍的吗?32是怎么来的?
――32个不是1号拍的,也不是2号拍的。32是用5个人总数除以5得到的, 32是每个人的平均数。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
――多的给少的。
学生上台进行演示。
【案例分析】:教师创设由不同人数参加的比赛,引发对竞赛不公平解决问题的思考,引出平均数的认识,而平均数的认识又是结合具体情境来分析的,有了具体事例的依托,学生对平均数有了感性认识,再到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展现学习新知的整个思维过程,掌握其实质内容,从而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指引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教师的提问要做到由易到难,设计的题目要适合学生状况的阶梯式或递进式问题,使学生在分析

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三要“与“三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赖大文档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2-07-0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