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旧上海的传染病与隔离医院.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旧上海的传染病与隔离医院
顾名思义,传染病就是会传染的疫病。致病因子是有生命的物质,称之为病原体,病原体主要是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传染病与人类同时诞生和存在,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人们无法知道疫病是怎么来的,又怎么治愈的,很小,一般只有一两间病房。1883年10月15日的工部局会议上,工部局副董何利德(Chas. J. Holliday)提议,公济医院的隔离病房数量不足,难以应对突发性传染病流传;同时,公济医院所在的苏州河边已经是上海的市中心区,人口稠密,不利于传染病控制,建议在相对偏僻的地方新建一个专门的隔离医院。不过更多的董事以为,当前租界的经费困难,而多年来上海的传染病病疫并不严重,暂时没有必要建设隔离医院,何利德的提议被否决了。
霍乱一词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是指剧烈吐泻、腹痛等症状的肠胃疾病,主要是通过老鼠传播的传染病,又称之为“鼠疫”,英文名称Cholera,日文翻译为“虎列剌”。1898年,印度爆发鼠疫,据不完全统计,至1907年的10年内,印度至少有37万人死于鼠疫。也就是1898年,东南亚的鼠疫通过海上航运和贸易蔓延到上海,此时,上海已经是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于是,防止疫病传染再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租界当局只能管辖租界的区域。为了阻止传染病菌通过运输途径进入上海,上海的江海关颁布了《上海吴淞两处防护染疫章程》,严格管控进入上海的船只和人员,工部局则颁布《工部局卫生示谕》:
为出示晓谕事:照得卫生之法,全赖饮食起居、讲究洁净。所有各种秽物,务宜扫除净尽。本局医官特胪列以下各条,望人一体遵照,以免天花、霍乱、痢疾、喉痧、红疹、痨症、瘟疫、疟疾诸项疾病。
《示谕》下分“居家各法”和“公用各法”,“居家各法”就是家庭卫生注意事项;“公用各法”则是“公共卫生”,其中特别提到“本局在靶子路(今武进路)建造医院一所。凡居民感染疾疫、危险疾症,俱可送入院内医治,不费分文。如欲独居一室,院中亦备有房屋,惟病者略行贴费”。
租界工部局在靶子路建设的医院就是“Isolation Hospital”,也就是“隔离医院”,不过为了避免民众恐慌,中文名称为“工部局医院”。几年后,1904年,工部局在工部局医院边上另建“侨民病房”,于是,收治中国人的病房就被叫做“Isolation Hospital for Chinese”,也就是“华人隔离医院”。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个医院被日本人接管,成为日本同仁会上海医院,1945年日本战败后改为上海市第五医院,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第五人民医院迁闵行后,这里长期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传染病是不分国籍和疆域的,在工部局医院建立的同时,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姚宗李(Prosper Paris)得到上海道署的支持和资助,也在远离租界的“英徐家汇路”的“余村”(今华山路。当时,法租界的西界在现在的重庆南路一带)建立隔离医院,于是,这里的一条小路就被叫做“姚主教路”。当时,福开森路向南一直通到现在的康平路,与姚主教路相接,约上世纪20年代后,霞飞路(淮海中路)以北的福开森路也改名为姚主教路。我们可以在历史地图上找到天主教创办的“华人隔离医院”,它在现在的华山路与天平路相交处。
红十字会创办的中国公立医院
传染病是现在人的叫法

旧上海的传染病与隔离医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刘禅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2-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