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不可更新的、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数据仓库的系统设计不能采用同开发传统的OLTP数据库一样的设计方法。
数据仓库系统的原始需求不明确,且不断变化与增加,开发者最初不能确切了解到用户的明确而详细的需求,用户所能提供的无非是需求的大的方向以及部分需求,更不能较准确地预见到以后的需求。因此,采用原型法来进行数据仓库的开发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原型法的思想是从构建系统的简单的基本框架着手,不断丰富与完善整个系统。但是,数据仓库的设计开发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原型法,数据仓库的设计是数据驱动的。这是因为数据仓库是在现存数据库系统基础上进行开发,它着眼于有效地抽取、综合、集成和挖掘已有数据库的数据资源,服务于企业高层领导管理决策分析的需要。但需要说明的是,数据仓库系统开发是一个经过不断循环、反馈而使系统不断增长与完善的过程,这也是原型法区别于系统生命周期法的主要特点。因此,在数据仓库的开发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要求决策人员和开发者的共同参与和密切协作,要求保持灵活的头脑,不做或尽量少做无效工作或重复工作。
数据仓库的设计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概念模型设计;
技术准备工作;
逻辑模型设计;
物理模型设计;
数据仓库生成;
数据仓库运行与维护。
下面我们六个主要设计步骤为主线,介绍在各个设计步骤中设计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概念模型设计
进行概念模型设计所要完成的工作是:
<1>界定系统边界
<2>确定主要的主题域及其内容
概念模型设计的成果是,在原有的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较为稳固的概念模型。因为数据仓库是对原有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进行集成和重组而形成的数据集合,所以数据仓库的概念模型设计,首先要对原有数据库系统加以分析理解,看在原有的数据库系统中“有什么”、“怎样组织的”和“如何分布的”等,然后再来考虑应当如何建立数据仓库系统的概念模型。一方面,通过原有的数据库的设计文档以及在数据字典中的数据库关系模式,可以对企业现有的数据库中的内容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数据仓库的概念模型是面向企业全局建立的,它为集成来自各个面向应用的数据库的数据提供了统一的概念视图。
概念模型的设计是在较高的抽象层次上的设计,因此建立概念模型时不用考虑具体技术条件的限制。
1 界定系统的边界
数据仓库是面向决策分析的数据库,我们无法在数据仓库设计的最初就得到详细而明确的需求,但是一些基本的方向性的需求还是摆在了设计人员的面前:
·要做的决策类型有哪些?
·决策者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要得到这些信息需要包含原有数据库系统的哪些部分的数据?
这样,我们可以划定一个当前的大致的系统边界,集中精力进行最需要的部分的开发。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界定系统边界的工作也可以看作是数据仓库系统设计的需求分析,因为它将决策者的数据分析的需求用系统边界的定义形式反映出来。
2 确定主要的主题域
在这一步中,要确定系统所包含的主题域,然后对每个主题域的内容进行较明确的描述,描述的内容包括:
· 主题域的公共码键;
· 主题域之间的联系;
· 充分代表主题的属性组。
第二节技术准备工作
这一阶段的工作包括:技术评估,技术环境准备。
这
数据仓库构建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