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报告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报告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报告
.实践目的及主要内容
(1)认识生产现场机床的种类及其布局;
(2)认识生产现场工人使用的工艺文件(主要工序卡)形式;部件构造工艺性剖析
轴的锻件强度较高,形状比较简单,外轮廓尺寸不大,在φ20h7φ和12h7两节轴
上均开有键槽,且轴两头带有中心孔。总的来说,轴的构造较规则,在加工键槽和中心
孔时,采用顶尖和三爪卡盘夹紧定位。
毛坯选择的合理性剖析
在传达力矩过程时要承受很强的冲击力和很大的交变载荷,要求材料应有较高的强
度、冲击韧度、疲劳强度和耐磨性,而且轮廓形状不复杂,故采用锻件适宜。部件尺寸
不大,且为批量生产,故采用模锻适宜。
毛坯余量确定
毛坯的形状和尺寸越靠近成品部件,即毛坯的精度越高,则部件的机械加工劳动量
越少,材料消耗越少,可充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因而,在确定毛坯时,应根据机械加工和毛坯制造两方面考虑。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报告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报告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报告
毛坯余量
尺寸
φ
?25mm?20
?16mm
?12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报告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报告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报告
项目
32mm
mm
mm
粗车余量(直
11
15
19
径)
半精车余量(直
2
径)
精车余量(直
1
1
1
1
径)
磨削余量(直
径)
总余量(直径)
3
10
15
19
23
(五)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定位基准的选择
定位基准是加工中用来使工件在机床或夹具上定位的所依据的工件上的点、线、面。
基准的选择是工艺规程设计中的重要部分,基准选择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部件的加工质
量,甚至还有可能造成部件的报废,使生产无法正常进行。按工件用作定位的表面状况
把定位基准为粗基准、精基准,以及协助基准。在开端工序中,只能采用未经加工过的
毛坯表面作为定位基准,这种基准称为粗基准。用加工过的表面所作的定位基准称为精
基准。
粗基准的选择原则:
1)关于同时拥有加工表面和不加工表面的部件,当必须保证不加工表面与加工表面的
互为地点时,应选择不加工表面为粗基准。如果部件上有多个不加工表面,应选择其中
与加工表面互为地点要求高的表面为粗基准。
如果必须首先保证工件某重要表面的加工余量平均,应选择该表面作粗基准。
如需保证各加工表面都有足够的加工余量,应选加工余量较小的表面作组基准。
作粗基准的表面应平整,没有浇口、冒口、飞边等缺陷,以便定位可靠。
粗基准在同一尺寸方向只允许使用一次。
精基准的选择原则:
1)基准重合原则
2)基准统一原则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报告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报告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报告
3)自为基准原则
4)互为基准原则
5)所选择精基准应能保证工件定位正确,装夹方便,夹具构造简单合用。综上因
素,粗车时以外圆和两侧端面为粗基准,以两侧端面中心孔为精基准定位。
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
加工方法的选择需考虑经济加工精度、工件材料性质、工件的构造形状和尺寸、生
产种类和经济性以及现有设施情况和技术条件等因素,根据各表面加工要求和各加工方
法能达到的经济精度,确定各表面的加工方法如下:
尺寸φ25h7mm及φ16h7mm:粗车——半精车——磨削
尺寸φ20h7mm及φ12h7mm:粗车——半精车——铣键槽——磨削
大径为φ32mm的齿轮:滚齿——剃齿
加工阶段的区分
工件的加工质量要求较高时,都应区分加工阶段。一般可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和
精加工三个阶段。粗加工阶段是切除大多数加工余量并加工出精基准,主假如提高生产
率。半精加工阶段是为部件主要表面的精加工做准备,并达成一些次要表面的加工,一
般在热办理前进行。精加工阶段从工件上切除较少余量,所得精度和表面质量都比较高。
因此,对齿轮轴的加工阶段区分为:加工精基准——粗加工主要表面——半精加工主要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