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长江中游河道演变及其整治
本文在概述古代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与影响的基础上,着重讨论近代150年来,长江中游蜿蜒型河道与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分汊型河道的演变过程,并结合其演变特点和趋势,提出相应的整治意见,可供今后长江流域的综合整治参考。
的形成,蜿蜒型河道在下荆江全线发展;由于蜿蜒曲折率的不断增大,弯曲河道的自然裁弯频
繁发生,河道平面变形迅速、幅度大、岸崩严重。
下荆江在1840年以前,南岸只有调弦口一个分流南注洞庭湖,所以早期的蜿蜒型河道,首先在调弦口以下的监利境内发育与形成。清初《水道提纲》江水篇记载:下荆江“自监利至巴陵(今岳阳)凡八曲折始合洞庭而东北”,《乾隆十三排图》对此八曲折的弯道形态与位置则有清晰的测绘。当时其发育过程与洞庭湖出水顶托,存在着因果关系。洞庭湖出水顶托,造成下荆江河段泄水不畅,河道在自然调整过程中,发育成蜿蜓型的弯曲河道与顶托所造成的雍水相适应,故下荆江蜿蜒河型首先形成于顶托口之上方,其后始不断向上游发展延伸。据《嘉庆重修一统志》所载,19世纪初期蜿蜓河型已上溯发展至石首县境内,。但与此同时,,说明先期形成于顶托口上游的河曲弯道,已被自然裁弯取直,蜿蜒河型演变成单一的顺直河型。由此可见,单一的洞庭湖出水顶托不可能造成蜿蜒河型在下荆江的全线发展。近代下荆江蜿蜒河型的全线发展,则是藕池口分流形成之后的必然结果。
长江的特大洪水,往往是造成中下游河势突变的关键性因素。1860年金沙江下游及三峡至荆江地区发生特大洪水,7月18日宜昌站洪峰流量高达92500立方米/秒;是宜昌站距今400多年来,可以定量的洪水中的第三个最高流量(第一个最高流量为1870年的105000立方米/秒;第二个最高流量为1560年的93600立方米/秒)。当时,宜昌平地水深六、七尺;江陵县民楼屋脊浸于水中数昼夜,万城堤溃决;公安县水位高出城墙一丈多,江湖连成一片。而在石首县境,汹涌的洪水则沿着1852年形成而未堵的藕池溃口南下灌注洞庭湖,终于冲刷成为下荆江顶端的强盛的藕池河分流河道,这是下荆江河势在近代史上的一次突变性大变局。它给洞庭湖的演变
和下荆江河势的新发展,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
关于藕池分流与洞庭湖演变的关系。
藕池溃口冲成的藕池河分流,首先在藕池镇下方分为东西两支:西支经康家岗、彭邱岭、官dang@①至丁家渡入湖;东支经管家铺至黄金嘴又分为东、中两支,东支由黄金嘴至江波渡入湖,中支由黄金嘴到团山附近入湖。在藕池分流形成的初期,长江洪水大部分泄入洞庭湖,至1931年藕池分流还分泄江流的二分之一流量。此后至1949年,藕池分流的多年平均分流量,%,其后由于下荆江的一系列裁弯,%。与藕池分泄大量长江洪水的同时,长江的大部分洪水泥沙也沿着藕池分流涌进洞庭湖区。据统计,在1949年后下荆江一系列裁弯之前,通过藕池分流入洞庭湖的泥沙量,占入湖总泥沙量的50%以上。巨量的泥沙在入湖口迅速淤积成大片洲滩。它不但堵塞了调弦口分流的华容河从县河口入洞庭湖的出路,逼使华容河改道;更是使洞庭湖水面,由最大的6000平方公里开始迅速缩小的关键因素。
藕池分流挟带的泥沙,在分流下游入湖口扩散堆积成洲滩冲积扇,并于扇面上形成无数分支汊道构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入湖河网。随着时间的推移,洲滩冲积扇不断向洞庭湖水域推进,洪道入湖口也就随之不断下移延伸。从1860年分流形成至1900年的四十年,入湖口由团山寺下移65公里到茅草街附近,。从1900年至1950年的五十年,南伸的冲积扇受南咀山阻挡与湖西诸水夹持而转折向东发展,分流入湖口则由茅草街向东延伸60公里至东湖脑附近,。从1950年至今,冲积扇洲滩前沿在湘、资诸水推动下向东北延伸30多公里至君山附近,平均年推进也近1公里。合计从1860年至今,藕池河入湖洪道延伸约125公里,洲滩冲积扇在入湖诸水的共同配合下,总推进约155公里。正是由于以藕池分流为主所挟带的大量长江洪水泥沙所形成的冲积扇,自北而南转东折北地延伸发展,从而促使统一的洞庭湖瓦解成为今日的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目平湖三个相对分隔的水域,总面积则由
6000平方公里迅速缩小成为今日的2691平方公里。
关于藕池分流与下荆江河势发展的关系。
由于藕池分流分泄50%以上的长江洪水流量,结果导致藕池口以东的整个下荆江河段流量减少、洪枯流量变幅降低。当河道流量减少,河流的宽度和弯曲半径也会相应随之缩小;当流量变幅降低,水流顶冲位置则趋于固定,利于弯曲半径较小的弯道发育。这两种因素的结合,是导致蜿蜒河型在下荆江上下河段全线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
1869年马征麟为当时
近代长江中游河道演变及其整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