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共艺术论文
一、重塑地方的人群关系
这其实仍是一个和现代主义城市相关联的命题。传统的社区和邻里在现代主义运动中已经瓦解,西方城市大多面临的是产业转型所带来的因人口迁移而产生的某些社区的空心化问题。弭不同种族之间曾经的心理对抗。通过这类公众参与的艺术项目,或许能够将和平的希望撒播到不同的族群之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口的流动也越来越自由,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移民问题。美国有移民问题,那是跨国界的;但是在相对民族比较单一的中国同样也存在移民问题,农村人口在向城市移民的过程当中,往往不能很好地融合到新的社会当中,而这个融合的问题往往不是在政治层面通过一些平权法案所能解决的。对于这些已经做出了巨大牺牲而踏入未知领域的人们,不仅是社会学家,艺术家也应该有这个义务对他们进行帮助,并通过公共艺术来唤醒全社会的良知。相似的,还有弱势群体的问题。相对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经历了民权运动和妇女运动之后,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很多发展中国家,这仍然是个显著的问题。所有因为性别、职业、身体等等的差别而引发的歧视都应该是公共艺术所指向的议题。在这方面,公共艺术应该是公众的引导者,应该致力于消除对于少数群体的歧视,加强不同人群之间的融合。
二、重塑地方的发展
从公共艺术项目的资助和推动来看,离不开公共资金的支持。就这点而言,公共艺术需要对其资助者,不管是某个慈善基金还是直接来自于公众,要能够创造某种价值。当然公共艺术所带来的收益有的时候很难评估,有的时候它的确带来真正的资本收益,而有的时候它可能只是提高了某个地区的知名度。就对于地方发展的收益评估而言,公共艺术的评价体系是可以参照慈善事业的模式,也就是直接创造某种经济价值来反馈公众;或者更有效的方式是,能够促发更多的赞助者或是公众投入到改善某个地区或族群的生活标准上来。公共艺术在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有着更为广阔的潜力。那些贫穷的地区之所以贫穷,往往意味着它缺乏一切除人力以外可能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同时也缺乏关注。而公共艺术是一种相对而言性价比非常之高的社会促进手段。印度的“那尔帕”(Nalpar)项目为当地的原住民部落的手动水泵进行了艺术化改造,这不仅改善了饮用水质提升了生活标准。就另一方面而言,因为取水是妇女的职责而间接提升了那里的部落妇女的地位。而这一点对于一些贫困地区而言是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提升,因为在那里,妇女的自我意识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往往决定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走向。
在地方的发展层面,公共艺术已经跨出传统的艺术界定,在教育、医疗等领域都存在着公共艺术介入的可能性。对于提高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水准,不可能永远依靠外界的帮助,更多地是需要唤醒当地社会和民众自身对于教育和医疗的重视,而这就为公共艺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介入机会。以教育为例,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设施和教育水平都比较落后,为那里营造像大城市那样的教育环境并不现实,这就要求艺术家们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去介入。不仅是公共艺术活动的最终结果,更重要的是公共艺术自身的实施过程,往往就是一个当地儿童的教育过程。“尼日尔建筑”(NigerBuildings)项目中关于儿童学习方面就是一个不错的案例。同样的,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在浙江的乡村所进行的“美丽乡村”公共艺术实践很难用
社区公共艺术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