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伯特·史怀哲
二十五中学张雪梅制作
艾伯特·史怀哲
“人不能只为他自己而活,我们必须认知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的,而我们和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认知指引了我们心灵和宇宙的关系。"
艾伯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 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及人道主义者。又译做阿尔贝特施韦策、史怀泽,于1875年1月14日诞生于德国肯萨斯伯格(Kaysersberg),法国思想家、哲学家、医生,195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极为关注与同情人类的苦难,提出了“敬畏生命”的思想,开创了生态伦理学研究的先河。认为只有体验到对一切生命负有无限责任的伦理才有思想根据。
作者简介
史怀哲从小就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史怀哲小时常为了根斯巴哈的一些小朋友们生活在非常穷困的环境中而感到同情与不安,他从小就想要帮助受苦难的人。史怀哲觉得小时侯能和不同环境的孩子们一起上学对他颇有助益,使他后来能不抱偏见的和各种不同的人交往和做朋友。史怀哲年幼时曾看过一个非洲人的人头雕像,给他留下了长远的影响,他回忆说:“他脸上那忧伤而若有所思的神情,好象是在和我诉说黑暗大陆的悲痛。”
史怀哲聪明好学,年轻时就已在音乐、宗教与哲学方面展现出他出众的才华。他二十五岁就成为神学和哲学博士,随后在史卓斯堡(Strabourg)大学担任神学及哲学教授的职位,并发表了几本著作。他有关耶稣基督的历史著作和音乐家巴哈的传记起了比较大的影响。史怀哲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风琴演奏家,尤其对巴哈的作品有独特的领会,在当时拥有许多的乐迷。
史怀哲虽然自幼既多才多艺且发展顺利,但他心中一直念念不忘从小向往的服务及帮助人的志愿。在他二十九岁时,史怀哲读到了一篇有关非洲大陆极需医疗援助的文章,促使他在次年做出了震惊他父母和好友们的一个决定,放弃了他蒸蒸日上的学术地位和演奏生涯,重新进入医学院去学习。在8年之后,史怀哲终于完成了他的心愿,和他志同道合的伴侣海伦(Helene),远赴非洲的岚巴瑞(Lambarene),在原始森林边的奥顾(Ogooue)河畔建立了史怀哲医院,开始为非洲人民奉献他的爱心。
史怀哲从三十几岁去非洲,为他素不相识,语言不通的非洲人民在接近蛮荒的贫穷落后地带献上他所有的精力、智慧和爱心将近五十余年,直到他以九十岁的高龄在岚巴瑞逝世。刚开始的三十多年,他还经常奔波于欧洲各大城市,举办他拿手的风琴演奏会,为他的医院经费不断募款。史怀哲一生反对任何暴力与侵略,他极力倡导尊重生命的理念。史怀哲深信渴望生存,害怕毁灭和痛苦,是我们的一种本能,也是每一个生命体都具有的本能。作为一个有思想能力的人,我们应该尊重别人和别的生命,因为他们象我们自己一样,强烈的冀求着自由而快乐的生活。因此,无论是身体或心灵,任何对生命的破坏、干扰和毁灭都是坏的;而任何对生命的帮助,拯救,及有益生命成长和发展的都是好的。在实践生活中,史怀哲认为每一个人在伤害到生命时,都必须自己判断这是否基于生活的必须而不可避免的。
他特别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农人可以为了生活在牧场上割一千颗草花给他的牛吃,但在他回家的路上,他却不应不小心的踢倒一颗路旁的小花。史怀哲相信宇宙间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当我们致力帮助别的生命时,我们有限的生命可体验和宇宙间无数的生命合而为一。
史怀哲一生发表了许多演说和文章反对战争,对环境的破坏,及核子武器的发展,而他最有力的演说就是他用自己生命的身体力行。1952年,这位慈祥博爱的长者在奥斯陆(Oslo)接受了诺贝尔和平奖,代表多年来全世界对他的尊敬和推崇。 史怀哲虽已辞世四十年,但他仍是全球志愿者们最尊敬,最仰慕的人之一。
艾伯特.史怀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