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传说
很久以前,昆明一带没有湖泊,也没有小溪,土地贫瘠,成千上万土地都是靠天下雨孕育作物。但不知道从何时起,这里再也不下一滴雨,田地干裂荒芜。
一个年轻的猎手,为了寻找水源,告别了新婚的妻子。翻山越岭,历尽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东海,看
滇池传说
很久以前,昆明一带没有湖泊,也没有小溪,土地贫瘠,成千上万土地都是靠天下雨孕育作物。但不知道从何时起,这里再也不下一滴雨,田地干裂荒芜。
一个年轻的猎手,为了寻找水源,告别了新婚的妻子。翻山越岭,历尽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东海,看见一望无际的海水,心中万分喜悦,但是很快却陷入了烦恼之中——水怎样才能运回家乡。
一天,猎手正在海岸惆怅,突然 一只老鹰从水面叼起一条小红鱼,猎手迅速举箭射下老鹰,救了小红鱼。没有想到这小红鱼就是东海龙王的三公主,龙王看猎手英俊善良,想把三公主嫁给他。年轻的猎手执意不肯,龙王就把他变成了一条小黄龙 ,小黄龙忘不了对家乡和妻子的思念,一天他趁龙王不备,放开量喝足了东海的水,悄悄飞回了昆明。然而,妻子因为思念过渡死了,化作睡美人山。小黄龙悲痛欲绝,他吐完东海的水后,撞山而死。吐出的东海水浩浩荡荡,汇成了今天的滇池,有了滇池的水,万物便有了生机,昆明因此变得富饶而美丽 。
滇池母亲
滇池作为云南省境内最大的一个淡水湖泊,曾经哺育了千千万万的滇西人民,孕育了无数滇西文化,尤其是美丽的春城昆明,一直以来是昆明市的主要水源和经济命脉。
究其成因
自然演化 滇池至今已有约340万年的漫长演化历史,在现代演化过程中,水面不断缩小,目前滇池的水面积仅为古滇池的25%,%。 滇池已演化为半封闭性湖泊, x 108m3,仅占其蓄水量的11%。由于湖水置换周期过长、湖流缓慢,造成物质循环不通畅,出入不平衡,自净功能有限,大量沉淀污染物,从而形成了大量内污染源。
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造成水质污染
2005年,排入滇池的污水量高达23000万吨,主要污染物有: 总氮9750t,总磷1160t, CODcr,30674t。2007年,排入滇池的污水量达到21000万吨时,总氮8155t,总磷1087t, CODcr22449t。而滇池在正常情况下,总氮、总磷和CODcr,的水环境容量分别只有4000t,400t和11000t。如此高的污染物排放量,使整个滇池水质各水质指标值均劣于国家V类地面水水质标准,超过70%的水体处于重、富营养化状态。
滇池治理方案分析
针对滇池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及其成因分析,可根据不同的成因,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进行滇池水污染综合治理。
1 增加区域水资源总量,提高滇池的水环境容量并保证其生态环境用水。
滇池流域匮乏的水资源,不仅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严重挤占了水域的生态环境用水,致使河湖均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原有的生态服务功能,这也是滇池水污染异常严重并难于治理的重要原因。因此,增加区域水资源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通过从外流域调水(如“滇中调水”)进入滇池,不仅可增加滇池流域的水资源总量,解决目前区域水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从而可适当提供湖泊与河流的生态环境用水,促使其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原有的生态服务功能成为可能,同时由于滇池水资源总量的增加,可改善现有的水流条件,增加出湖水量,恢复滇池作为吞吐性湖泊的水流特征,提高滇池的水环境容量,有利于改善滇池污染物质进出不平衡的现状,有利于滇池水质朝逐步改善的方向发展。
2 以水环境容量为目标,对滇池入湖河流实施总量控制 。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排入滇池的污染物量超过了滇池水环境承载能力,这是滇池水污染最主要的原因。加之湖泊水流不畅,人湖污染物大量溶解并沉积于底泥,进出湖物质量不平衡,从而加剧了水质恶化和富营养化的发生。因此,减少入湖污染物量是治理滇池水污染问题的关键。
根据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中的滇池水功能分区及2030年滇池水体总体达到Ⅲ类水质保护目标的要求,以2030年滇池水质保护目标作为控制目标,模拟计算滇池的水环境容量及滇池各人湖河流的纳污能力,实施对滇池各入湖河流输入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其中将内源作为入湖污染负荷部分进行总量控制 。
3 加强水污染治理,阻止污水入湖
水污染治理,其污染源头控制是根本,人湖湖滨带建设减少污水人湖等末端治理是补充,并以水环境容量作为其水污染治理后入湖污染物的总量控制目标。如前所述,2000年滇池入湖污染物量超过滇池纳污能力好几倍,因此必须加强滇池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合理规划区域发展模式,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有效阻止污
滇池生态修复工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