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水量评价:是对地下水源地或某一地区、某个含水层的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进行计算的旱季的补给量在~m3/d之间,以此作为开采量是完全有保证的。若不能满足需水量的要求,还可以利用年内暂时储存量,适当增大允许开采量。但还应考虑总的降深大小及评价开采后对环境的影响。
2、补给疏干法
根据水均衡的原理和以丰补欠的原则,把丰水期多余的地下水补给量(即大于开采量的那一部分补给量)平均分配到枯水期进行开采的资源评价方法。
2、1适用条件
补偿疏干法适用于蓄水范围不大,仅有季节性补给,且有一定储存量,能够其调节作用的季节性的调节水源地。在半干旱地区,降雨季节性分布极不均匀,雨季时间短、降雨集中,地下水开采在旱季以来于消耗含水层的储存量而在雨季以回填被疏干的地下库容的形式进行补给。开采量多少取决于允许降深范围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储存量的调节库容。
采用这种评价方法时,它要求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可借用的储存量必须满足旱季的连续稳定开采;二是雨季补给必须在平衡当时开采的同时,保证能全部补偿借用的储存量而非部分补偿。
2、2计算方法
用补偿疏干法评价,要进行抽水试验,要求有两点:抽水量大小,必须造成动水位等幅下降,以便观测代表整个漏斗的下降值;抽水时间,应包括观测到整个漏斗的等幅上升值。
在旱季漏斗斗幅下降过程中,任意时间段内储存量的变化值,应该等于该时段抽出的水体积,即:μFS=Qt
S—时段t内漏斗的等幅下降值;
Q—为抽水量m3/d
μF—单位储存量;
μ—给水度;
F—漏斗面积;
当漏斗扩展全区时,μF值接近常量,则:
μF=Q1ts=Q1(t1-t0)s1-s0
Q1—旱季的定量抽水量;
s0—水位急速下降结束时刻t0的水位降;
s1—旱季末时刻的水位降;(见下图—抽水试验过程图)
根据求出的μF值,分两步对开采量进行评价。
(1)计算开采量,旱季可能借用的储存量,必须保证整个旱季连续开采,所以旱季末期形成的最大水位降深不得超过设计的允许降深。
设允许降深为Smax,s=Smax-S0;旱季开采时间设为t开,则t=t开-t0。由此可以得出开采量:Q开=μFSmax-S0t开-t0≈μFSmax-S0t开
因为t开t0,略去t0更安全些。用上式求出的Q开,可保证旱季连续开采,不会中断,但不一定有补给保证。
(2)计算补给量和评价,等幅回升时的单位补偿量和水位下降时的单位储存量相等。
设雨季抽水过程中测得水位回升值为S,经过时间为t,则单位时间内补偿的水体积为μFst。如用t补表示雨季的总补给时间,则雨季补给的水体积为(μFst+Q2)t补。把这个体积分配为全年开采时:即得年平均补给量:
Q补=t补365(μFst+Q2)
Q2—雨季开采量,为了供水安全,考虑到可能出现旱年系列时,应从多年气象周期出发,采用安全系数r=~。这时t补=rT补,T补为勘察年的时间补给时间。
2、3实例
某新建水源地,据勘探查明:含水层为厚层灰岩,呈条带状分布,面积约10km2。灰岩分布区有间歇性河,故岩溶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季节性河水渗漏和降水渗入。为了评价开采量,在整个旱季做了长期抽水试验,试验资料归纳如图1所示,勘察年的旱季时间t开=253天,两季补给时间为T补=112天,允许降深规定为Smax=23m。
解:按旱季抽水资料求出μF值,
μF=Q1(t1-t0)s1-s0=(150-10)-5=25880m3d
把允许降深作为旱季末期的最大降深,令t开=253天,则
Q开=μFSmax-S0t开=2588023-5253=
取安全系数r=,t补=rT补=×112=,得出
Q补=t补365(μFst+Q2)=(25880×+1900)=
由此可得,Q补>Q开,故Q开=1841m3d,是有补给保证又能取出来的开采量。
3、水文分析法
在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水文测流资料和测流控制区的含水层面积,直接求出地下径流模数,,即单位时间点位面积含水层的补给量或地下径流量。
3、1 适用条件
在水文地质勘察的基础上,需查明地下水的天然补给量,作为有保证的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区域地下水资源的方法较多,但目前国内采用研究地表径流的水文分析发比较成功。尤其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研究程度又相对较低的岩溶水或裂隙水分布区,用这种方法评价比较简单有效
地下水资源评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