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消毒技术标准
术语和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合用于本文件
去除物体外表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去除诊断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损坏皮肤、损坏黏膜、组织的诊断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
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断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产品应切合国家有关规定,并应付消毒产品的有关证
明进行审核,存档备案。
医疗机构应保持诊断环境外表的清洁与干燥,遇污染应实时进行有效的消
毒;对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应定期进行消毒。
医疗机构应联合本单位消毒灭菌工作实际,为从事诊断器械、器具和物品
冲洗、消毒与灭菌的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防备用品,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实时总结剖析与反应,如
发现问题应实时纠正。
。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掌握
有关消毒灭菌知识,熟悉消毒产品性能,具备娴熟的查验技术;按标准和标准规
定的方法进行采样、检测和评论。清洁、消毒与灭菌的效果监测应遵照附录A
的规定,消毒试验用试剂和培养基配方见附录B。
消毒、灭菌基来源则
重复作用的诊断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断器械、器
具和物品,应履行本标准第11章的规定。
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
灭菌。
环境与物体外表,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
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医疗机构消毒工作中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切合相应标
准技术标准,并应按照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根据物品污染后致使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方法:
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办理;
中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抵达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办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流传病原体〔乙型肝炎
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抵达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
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伸消毒时间。
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伸消毒时间。
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耐高热、耐湿的诊断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
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或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
物体外表消毒,宜考虑外表性质,圆滑外表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或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多孔材料外表宜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
应根据不同的消毒与灭菌方法,采取适宜的职业防备举措。
在污染诊断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冲洗等过程中应预防发生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办理锐利器械和用具,应采取有效防备举措,防备或减少利器伤的发生。
不同消毒、灭菌方法的防备如下:
热力消毒、灭菌:操作人员接触高温物品和设施时应使用防烫的棉手套、着长袖工装;清除压力蒸汽灭菌器蒸汽泄露故障时应进行防备,防备皮肤的灼伤。
紫外线消毒:应防备对人体的直接照射,必要时戴防备镜和穿防备服进行
保护。
气体化学消毒、灭菌:应预防有毒有害消毒气体对人体的危害,使用环境应通风优秀。对环氧乙烷灭菌应严防发生焚烧和爆炸。环氧乙烷、甲醛气体灭菌和臭氧消毒的工作场所,应定期检测空气中的浓度,并抵达国家规定的要求。
液体化学消毒、灭菌:应防备过敏及对皮肤、黏膜的损害。
冲洗与清洁
冲洗合用于所有耐湿的诊断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洁合用于各
消毒灭菌知识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