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师德师风自纠自查报告
幼儿园师德师风自纠自查报告1
一、增加相识,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中国古代教化家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唐代韩愈,还特地著进行小结,并由教职工大会对其师德师风状况进行民主测评,划出等次,督促老师自查、自纠、自省。
其次,幼儿园要听取家长看法,向家长公布老师师德规范、老师职业道德日常行为规范与准则,设立家长接待日、家长信箱,向家长发放老师师德问卷调查表、征询表,公开幼儿园、教化局监督电话,激励家长对老师评头论足,并将他们的看法作为老师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三,幼儿园还要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看法,定期召开座谈会,公开老师师德承诺,广泛征求对幼儿园发展与师德师风的看法和建议,让社会参加老师考核,加强他律行为,使师德师风建设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五、真抓实干,探究可操作的的教化模式。
学校是师德建设的主基地,各幼儿园在开展师德建设过程中,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抓细抓实,目标详细,要求明确,由浅入深,分步实施,建立师德建设教化模式。
第一,向老师提出“一学、二全、三和、四心”的教化目标。“一学”:学习先进老师的敬业爱业精神。“二全”:一心一意为幼儿、为家长服务。“三和”:对幼儿亲善可亲,对家长和气有礼,对同事和谐互助。“四心”:对幼儿做到爱心、耐性、细心、关切。爱心——酷爱每一位幼儿;耐性——坚持一个观点,即没有教不好的幼儿;细心——细心捕获教化契机;关切——细心照料每一个幼儿。
其次,要求老师做到“三个贴近”:即幼儿活动时老师以挚友的身份参加活动,贴近幼儿,是他们的'密切伙伴;幼儿做错事时,老师要以理服人,贴近幼儿,是他们喜爱的妈妈;幼儿有要求时,老师要用一颗童心去理解,贴近幼儿,是他们的挚友。
第三,老师要做到“三个沟通”,扮演好“三个角色”:在与幼儿沟通时,老师是他们的良师;在与家长沟通时,是他们的知心挚友;在老师间沟通中,是老师事业的合作伙伴。
第四,老师要得到“三个信任”,达到“三个提高”,即得到幼儿、家长、社会的信任,达到师德水准、专业化水平、身心健康的提高。
通过“一学、二全、三爱、四心”、“三个贴近”、“三个沟通—三个角色”、“三个信任—三个提高”师德建设的教化,提升老师的师德修养。
幼儿园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作,锻造一支素养精良、师德高尚的老师队伍不是一蹴而就的,须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艰辛苦动,探究形成可操作的师德建设工作模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幼儿教化事业的新业绩!
幼儿园师德师风自纠自查报告2
一、角色定位: 保育员就是老师
很长一段时间里, 幼儿园的保育员就意味着打扫卫生、负责幼儿平安、管理幼儿衣物和本班设备, 好像保育员只负责“保”, 至于“育”则是老师的事, “保教合一”事实上难以实行。我国的幼儿教化法规明确规定了保育员的职责。如在新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 对保育员的要求除了上述一些外, 还有一条很重要却往往简单被广阔幼教工作者忽视的是: “保育员要在老师指导下, 管理幼儿生活, 并协作本班老师组织教化活动。”这一方面是国家对保育员作为幼儿保育和教化的专业性的认可, 另一方面也暗含着保育员作为教化者的角色要求。上述 1 案例中的 C 老师, 在带班老师无暇兼顾全部幼儿的状况下, 没有“我只是保育员, 教学的事不归我管”的工作看法, 而是主动融入老师角色, 通过让儿童跟唱昨天学的歌曲, 避开了活动秩序混乱的局面, 既削减了过渡环节时间的隐性奢侈, 又很好地协作了带班老师的工作。其实, 在这个事务当中, 她已经发挥了老师的作用, 并以老师的角色来应对特定的教化情境。假如没有肯定的教化意识和教化机灵, 是很难做到的。此外, 从上述案例中, 我们不难看出, C 老师没有像其他保育员那样对班上教学活动不闻不问, 而是对班上的教学活动和教化内容非常熟识, 否则她很难把昨天孩子学会的歌曲迁移到当前的情境之中。
二、角色转换: 实现保教一体
在 2 案例中, C 老师在孩子们户外活动完回到教室后, 支配孩子们洗手、喝水, 履行的是传统教化观念中保育员的角色; 但是就在 A 老师让她“说说彤彤的表现”时, 其实 C 老师的角色已经超越了照看孩子饮食起居、班级卫生的传统角色期盼, 而是依据情境须要, 在彤彤要贴几个小红旗这个问题上, 转变为评价者。在这个案例中, 三位老师很自如地转换着彼此的角色: 当 B 老师对儿童进行评价时, 并没有一言堂, 而是将其他两位老师也纳入评价主体; A 老师则将评价权力交给 C 老师, 给了她走到台前的机会。正是由于平日里带班老师给了保育员许多机会, 才能使得保育员在熬炼
幼儿园师德师风自纠自查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